遗产类别:传统技艺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三批Ⅷ-76
申报人/申办单位:洋县文化馆
洋县蓑衣是以生长在秦巴山地的龙须草为原料、以手工编织而成的雨具。洋县蓑衣编织技艺源于秦汉时期,唐宋之时已很流行,目前县城衙内保留的唐代画家戴嵩绘制的《牧牛图》碑中,就刻画有披蓑衣戴斗笠的牧童。
蓑衣作为一种雨淋具,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农耕生产中。编织洋县蓑衣的原料为龙须草,龙须草俗名蓑草。洋县蓑衣编织技艺有10个环节。首先是备料,接下来是湿水,湿水后开始编结,依次为编织蓑衣后摆、后腰、背心、肩胛;接下来便是收领、锁边、剪尾、挽结,蓑衣分为大中小3种型号。
洋县蓑衣编织技艺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传承连续性,蓑衣适应人群很广,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无公害,无污染。洋县蓑衣原料龙须草采集地,为我国著名的龙须草基地之一,洋县蓑衣防水性能好,便宜易得,洋县蓑衣编织技艺是研究秦岭巴山山地农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其产品不仅实用,而且精巧美观。
现在,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主要用于田间劳作披戴的龙须草蓑衣已为塑料等材料的雨披所代替,该项技艺已处于濒于绝迹。洋县蓑衣编织技艺已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