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传统医药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三批Ⅸ-6
申报人/申办单位:杨凌一宁中医药研究所
脉诊是中医独特的诊病方法,俗称“号脉”或“切脉”。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承前启后的确立了中医脉诊的方法。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完善中医的诊法,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的《濒湖脉学》、清代的《望诊遵经》等,累积存世的脉诊著作有近百种之多。杨氏一指诊脉技艺“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在汉代成书的《八十一难经》中就已经形成。杨氏以“子传脉诀女传针,内赠葫芦外赠金”为家训,并将此代代相传,直至杨凌一宁中医药研究所的创办人杨宁——杨氏一指诊脉技艺第四代传人。
一指诊脉技艺,是医家仅仅运用自己的一个小拇手指的触觉,唯独切按在患者手腕部位的寸口之处,并通过对寸口脉动的触摸及按压,来体验患者体内脉象的变化!从而,了解及判断患者病情轻、重、缓、急的一种诊病方法。一指诊脉技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是脉象,这一决定性的特点与传统脉诊技艺同出一辙。
杨氏一指诊脉技艺与众不同的诊病方法,不仅代表了传统中医文化的智慧结晶,而且独具一格的展示了传统中医文化的主要特色。杨氏一指诊脉技艺特征,在于杨氏一指诊脉技艺的手法,其主要特征,则是医家仅仅运用自己的一个小拇手指的触觉,唯独切按在患者手腕部位的寸口之处,并通过对寸口脉动的触摸及按压,来体验患者体内脉象的变化!从而,了解及判断患者病情轻、重、缓、急的一种诊病方法。杨氏一指诊脉技艺已列入第三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脉诊古书记载
脉诊诊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