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民俗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三批Ⅹ-56
申报人/申办单位: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扫五穷”发源于商周时期,成形于唐代,宋时已经有了较为众多的“扫五穷”傩队诸神,明清时已非常流行,民国及解放初进入鼎盛时期。此后,扫五穷活动被明令禁止,改革开放后,扫五穷活动开始恢复。
在古文化中,“五穷”指星命家学说中的恶煞凶神,取象于鬼宿中的第五星。到了唐代,文学家韩愈赋予“五穷”新的含义。“五穷”即五个穷鬼,分别是智穷鬼、学穷鬼、文穷鬼、命穷鬼、交(结交、交往)穷鬼。到宋代,汉水上游的洋县民间将其演绎为钱穷鬼、粮穷鬼、寿穷鬼、吉穷鬼、命穷鬼等五个穷鬼。唐宋之时,洋县(旧称洋州)扫五穷的民俗活动就已诞生,扫五穷傩队中诸神均为道教神仙,主神为法力高强的张天师,并有守门神广成子及土地等角色。
此后,又陆续新增了红黑胡子灵官、二郎神杨戬、哪吒,手执帚箕的毛女、身背孩童的送子娘娘、赐福天官、财神赵公元帅、八仙、方方神、文曲星、武曲星及孙悟空等,共有14种之多。至清末民初时,扫五穷的驱傩队伍中的诸路神仙尘埃落定,形成固定模式延续至今。
扫五穷活动中的诸路神仙角色,皆由青壮年或青少年男子扮演。每次活动,扮演角色的人数可多可少,有5人、7人、9人、11人、13人不等,一般以7人与11人为常见。
每逢春节大年初五这天,扫五穷队伍成员便在凌晨四五点起床化装,准备好各种道具。在化装开脸前先要祭祀玉帝、地母神和龙神,有些地方也有敬唐明皇的。天蒙蒙亮,扫五穷队伍开始游村串乡,许多乡间的扫五穷队伍甚至到数十里外的县城去扫五穷,活动一直持续到正午,偏辟山区则持续到傍晚。当活动结束卸装时,傩队须敬神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