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民俗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三批Ⅹ-44
申报人/申办单位:凤翔县文化馆
凤翔灵山庙会起源极早,甚至可以追溯到炎帝文化时期。
据灵山周围群众传说,灵山庙中所供奉的“老母”即是炎帝之母女登。群众传说:炎帝之母女登晚年居住在“五岭梅花山”,也就是今天的灵山。女登于四月初一去世,这一天也就成了她的纪念日。
唐朝中页弘扬佛法,肃宗时于灵山修建佛寺,定名“净慧寺”,其规模宏大。至此,老母庙只成为寺中一座殿宇,称老母宫,庙会也有了做佛事的内容。然而赶会群众仍延用旧习,依然以老母庙会赶之,其祈子遗风至今不绝。
一、佛事活动:
1、颂经作法事。庙会期间,佛事不断,四方信众随寺院的僧人、居士分别于四所禅院焚香、礼佛、颂经,从清晨至傍晚香烟缭绕,经声不断。
2、开光。寺院中几乎每年都有新塑佛像落成,开光之日常选择正会这一天。开光时寺院的僧人、居士聚集在新塑佛像前,颂经后揭去蒙住佛像眼睛的布,用笔点眼,再用镜子把日光反射至佛像的眼睛上,佛教信徒认为这样做可以使这尊佛像具有灵气。
二、道教活动:
1、迎神。庙会开始,道长率信众在神像前献上祭品、点蜡、焚香、放炮、行文、礼神,以通知出外未归的神灵回来接受信众的供奉,与民同乐。
2、喜神。其过程是一次壮观的民俗文化展示活动,参与群众很多。将神像请上轿子后,锣鼓队、龙凤旗队、万民伞、唢呐队、颂经道众在前,抬神像的轿子居中,数百甚至上千的进香信众点香在后,排成壮观的队列绕寺院游演一圈。
三、民俗文化活动:
1、求神、还愿。凡久病不愈、突遇灾难、缺儿少女、祈福求祥的信众,在老母宫抽签算卦、求神问卜、行文许愿。愿心已了的信众,带着供品酬神还愿、布施谢神。
2、吃斋饭。自古以来灵山设大锅数口,会期锅中斋饭常满,信众可自由取食。凡朝山的信众,都争着在灵山吃一碗斋饭,以洗涤脏腑,求得身轻体健。
3、舍身崖驱病。舍身崖位于灵山后山,距前殿1公里左右,沟深坡陡,崖顶灌木丛生,山风凛冽,道路险峻崎岖。传说那些久病不愈、家有横死暴亡之人的信徒,将贴身衣服或亡人衣物弃之崖下灌木丛中,可驱除疾病、延年益寿,或使自己的亲人魂归极乐。
4、梳妆台美容。梳妆台位于灵山后山东北,传说为老母梳妆打扮之处。据传早生白发、秃顶、患有体癣的年轻妇女、少男少女在此摸石求神,梳妆打扮,就可以白发变黑、脱发再生、肌肤靓丽。
5、牛犊泉洗目。牛犊泉位于梳妆台下半坡。传说患有眼疾或视力不佳者,用此水洗目,可以疾病痊愈、清心明目。
6、摸卧佛,健身强体。卧佛为佛祖释伽牟尼涅槃像,佛像巨大,睡姿安祥静慈。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佛法无边,身体若有不舒,抚摸佛像的相应部位,可以求得佛祖护佑而祛病远灾、健身强体。
四、庙会文化活动:
1、文化交流。庙会期间,文人墨士聚集灵山,听僧人讲经说法,与僧人一起谈文论诗、写字绘画。
2、文艺演出。庙会期间,庙会管理方常请有大戏助兴,有时多至数台同唱。附近的地台社火、秧歌、西府曲子、杂耍、拉洋片、耍猴、马戏纷纷在寺院内献艺,那些没有在寺院争得场地者,便在寺前村庄拉摊开演。经常出现几家西府小曲斗台演出,从三月三十下午开始,直至四月初一中午,中间换人不停唱。
灵山老母塑像
卧佛殿里的香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