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民俗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三批Ⅹ-47
申报人/申办单位:大荔县文化馆
大荔县乞巧节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已经遍及乡里,农村姑娘七月七搞乞巧活动较为普遍,70年代后停滞,2000年以来又重新恢复活动。
乞巧节原是一个为纪念传说中分居于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鹊桥相会”的民俗节令。现在年轻人称七月七日为“中国情人节”。它的形成,源自于传说中的“天仙配”故事。(即:在这天晚上,分居于天河两岸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聚首相会)。
旧时,农村姑娘节日里搞乞巧活动较为普遍。妇女们晚上缚绑“巧姑”,在巷中置案,献瓜果,巧菜,祭拜巧姑。乞巧时姑娘们轮流伏案前,身盖布单,剪花鸟。后将花鸟漂于水盆中观影,比谁剪的好。并伴以磨碗、取乐助兴,有的不让剪花,待磨碗声刺激发懵时,让其起来表演动作,看谁灵巧。还有的让其掐巧芽漂于水盆,会意图影像什么。
大荔县大壕营村近年来恢复了此项活动,在乞巧活动中,妇女们传承了传统的乞巧活动,如:泡巧芽、蒸巧馍、缚巧姑、搭巧棚、磨巧碗、背巧歌、耍七姑娘等,还增加了展巧、赛巧活动等助兴内容,如:剪纸、刺绣、墩绣、民间纺织、皮影表演、木偶表演、农村自乐班,以及与之有关的诗联、书法、绘画现场表演等。给传统的乞巧节活动,增添了新的赛巧内容。
乞巧节活动中的民俗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尤其赛巧展巧活动是乞巧节活动的主要内容,乞巧节花馍的制作,乞巧节妇女们手工艺展示,妇女书画展示等等,反映出了女性文化性别、社会角色的确认与强化过程,对巧妇技艺的艺术化、娱乐化的展示,体现她们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的传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