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四批Ⅱ-34
申报人/申办单位:商洛市群众艺术馆
孝歌又名“鼓盆歌”,相传源于战国时期。《庄子·至乐》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后人演绎为俗,凭借长歌当哭,达观看待生死,可见其历史十分悠久。
商洛孝歌在商洛各区县至今普遍流行。按照当地习俗,中老年人去世都要摆设灵堂致祭,时间三五日不等,在此期间,孝家的子女、亲友每天晚上要在灵堂守丧,习称“坐夜”。孝歌正是在这种特殊环境中而演唱的一种特殊的民歌。
商洛孝歌的演唱形式主要有三大部分。开头部分叫“开歌路”,从院门外的路口起唱,走走停停,唱至棺前或灵前中止。中间部分为“阴阳板”,除奠酒仪式可以坐唱外,其余部分皆绕棺而唱,习称“打转转鼓”。结尾部分叫“还阳”,先绕棺数匝,再唱出门外,直唱到“开歌路”的起点处,则掷乐器于地,宣告终场。
商洛孝歌的演唱具有祭奠礼仪的特点。人死入殓,停柩堂中。歌手三五人,分操锣鼓乐器,踏着节拍。绕棺而歌。自天黑开唱,彻夜不息,唱至天明休止。其中的“奠酒”、“烧更纸”“叹人生”、“孝劝”等过场包含有“招魂”、“献祭”、“化财”等民俗礼仪,省去了佛家的“念经”和道家的“做七”。故在广大农村,经久流传不衰。
商洛孝歌内容非常丰富,举凡天文、地理、历史、人生无所不包。据不完全统计,仅存完整歌本就有《五娘剪发》、《目连寻母》、《二十四孝》、《八十八行》等数十本,约500万字,是一种活态的民间文化形式。当地山区农民中的许多历史文化知识,都是由孝歌传承的。商洛孝歌已列入第四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