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四批Ⅲ-50
申报人/申办单位:长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在古丝绸之路关中西部的秦陇交界处,有一个面积567平方公里、人口18万的山区小县,这便是陕西省长武县。这里民风淳朴,历史悠久,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其中,武家沟“背芯”,颇具特色,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社火形式之一。
“背芯”,最早流行于相邻的宁县新庄一带,武家沟人在赶集、跟庙会中受到影响。民国初年,村民席武热心公益,引导群众利用木掀等工具作背架,装扮成上下4人一队的背芯在春节、庙会期间进行表演,自娱自乐。后历经多次改良、完善创新,渐渐趋向定型完美。至今已流传有近百年之久。
“背芯”物件结构,以背架为主,讲究巧妙、坚固、安全。背架采用坚韧的槐木制作,形似十字单梯,由主架板、靠板、踩板、肩板、腰板五个部分榫接而成。主架板高1.5米,宽7厘米,厚3厘米,上下通接,将其他部件串在一起。肩板和腰板略呈弧形,两端打有1.5厘米左右的穿绳小孔,绑扎背架。靠板、踩板、肩板、腰板也有不同的形状、尺寸和功能。
表演主体,一般由20余人分8组进行。届时,挑选8—10名男性精壮人员为载体,8—10名3—5岁美貌活泼的男女小孩作高空表演。老幼配合,上下呼应,二人共同表演一出故事节目。
表演时,八组表演者列成纵队,或走圆场,或剪桄交叉,两脚迈八字步,胸部微倾,慢行载动。上部表演者或手持道具展列姿势,或拂袖摇扇凌空摆动,轻盈飘逸,优美壮观,独具特色。
一百多年来,“背芯”在当地春节和庙会活动中走村串户表演。建国后,历次进城会演,遐迩城乡,成为长武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认知价值。武家沟背芯艺术,是当地民众长期生产生活实践探索的结果,也是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自发自觉的反映,表现出当地民众的聪明才智和对文明生活的需求;历经世代传承,其潜移默化的启迪教育作用,维系了一方民众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在时代艺术的冲击下,仍不失其独有的群体艺术本色及顽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对研究民俗文化和地方历史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