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竹编技艺是华州区一项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已有千余年历史。据《华县县志》记载:“明时唐村(今华州区华州街道办事处境内)地瘠民贫,有民常习为竹器之艺”。华州区号称“十里红杏,绿竹千顷”,这里环境适宜竹子生长,因而千百年来,竹编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便在华州区广为流传。新中国成立后,于1958年公私合营成立华县竹艺社,1975年迁建至杏林北路西侧并更名为华县竹艺厂,产品有竹沙发、竹茶几、竹器配套产品及生活用具,各种竹编品达百余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部分产品还远销日本等国。1960年竹艺高级技师靳天宝等为北京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制作竹沙发54套,同时为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制作竹艺办公用品,充分展示了华县竹艺厂竹制品工艺水平,2015年7月,华州竹编技艺以其承载的历史价值、工艺实用价值和世代传承的活态形式,以及地域特色显著、地方影响较大等条件,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调研时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让竹林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2018年,在区委霍书记倡议下,华州区重新组建华州竹艺社,并和中国竹艺城成为长期合作伙伴,华州区委聘请获得“国际竹编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陈云华先生为华州竹艺社长期技术顺问,同时经陈云华先生推荐华州竹艺社成为“一带一路”东南亚竹艺文化发展联盟会员单位,是陕西省唯一一家受邀参加2018第十届中国竹文化节的企业。华州竹艺社目前有两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竹藤中心认可的中级工艺美术师,竹编制作的关键环节就是破篾,一把破竹刀在手就可以在一块蔑块上剥出好多层薄如纸滑若绢的蔑条,好似变戏法一样地分出无数根细如发丝的篾丝。而后在竹编艺人一双巧手下,被编织成字画、花卉、鸟兽……
华州竹编产品种类较多,主要有:背篓、笼、筛、席、篦、碟等。同时,以发扬华州历史文化人文底蕴,传承“渭华起义”精神为主打作品,辅以中国传统山水花卉鸟兽,创新把竹编工艺与瓷器等相结合的瓷胎工艺作品,多方位多角度展示竹编工艺与时俱进的风采。目前,华州竹编主要分布在华州区沿山地带,如:杏林镇的龙山,瓜坡镇的黄家、高塘镇的南堡村、王岭村,以及大明镇的崔马等村。华州区竹编产业市场前景较好,市场需求较大,编织销售竹器,已成为当地群众一项重要的农副产业。
我区竹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竹编产品产销两旺,市场供不应求且收益可观。尤其是近年来,华州区高度重视竹编产业发展,把其作为脱贫攻坚的一把“利剑”。华州区非遗中心精心部署策划,加大华州竹编和精准扶贫相融合,不断促使竹编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先后积极推荐竹编参加市上举办的展示活动、邀请媒体进行大力宣传、联同省非遗中心举办竹编技能班、义务为当地贫困户、留守妇女等开阔竹编产业发展思路,提升竹编技艺水平。并为贫困户购买竹编工具,鼓励引导成立华州区明鑫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将竹编艺人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吸收贫困户加入公司,鼓励他们通过发展竹编产业,以“公司+竹编艺人+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加快竹编产业带动脱贫的步伐,目前鼓励引导百余户300余贫困人员加入了发展竹编产业行列。
华州竹产业是集生态、经济效益于一体的绿色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目前传统竹产品有20余种,从业人员五千余人。华州竹艺社创新产品有84种,其中基础编织8种,平面编织(人物肖像、书法、十二生肖、板桥竹,八骏图、牡丹等各类花卉鸟兽)18种,立体编织15个品种,瓷胎编制6个品种,竹家具10种,竹编灯具14个品种,花器11种。从业人员20余人。目前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证工艺美术师王秋润、徐三玲两名。
今后华州区计划把华州竹编传统手工艺技术传承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开发让广大消费者看得上、买得起、带得走,可实用的竹编日用新产品。积极推动以竹代木,以竹代塑、以竹代铁等新型竹制品的研发与生产,打造华州竹编新品牌,切实让竹编产业造福华州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