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古门楣题字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二批Ⅰ-7
申报人/申办单位:罗建民(渭南市)
韩城历史悠久,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民俗风情别具特色,素来享有“文史之乡” 和“关中文物最韩城”的美誉。韩城民居建筑在明清时期繁荣发展,独具特色的四合院建筑为韩城赢得了“小北京”的美称。内涵丰富、风格迥异的门楣题字是镶嵌在古民居建筑上熠熠生辉的颗颗明珠。
韩城古门楣广泛分布于韩城的村村落落,其中主要分布于金城区、党家村、东彭村、西庄镇等地区,尤以党家村、东彭村保存最为完好,这些村落的居民旧时多在外经商,家庭富有,房屋考究,门楣匾额制作精美,工艺精湛,内容丰富各异,是古门楣题字最具典型性的代表。金城区为原韩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门楣题字广泛分布,无论是富裕家庭做工精美的木制门楣题字,还是中等家庭的砖刻门匾,或一般家庭的泥质题字,户户皆有门楣题字。
古门楣题字在韩城由来已久,蔚为风气,而且流风余韵,至今不衰。韩城现存最早的古门楣题字是昝村镇南潘庄的“秩重华封”,题于明万历年间,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家族标志应是古门楣题字的最早源头,多为名门望族,并以此自豪,于是所题门额便成了家族姓氏的标志,如“三槐世家”为王姓标志,“延陵旧家”为吴姓标志等。明清时期是韩城四合院建筑的定型时期,而韩城的文化事业也在这个时期进入了“解状盛区”、“户尽可封”的繁荣阶段,以至于韩城民谚讲:“上了死牛坡,秀才比牛多”,于是四合院的门楼上,权贵们炫耀着自已的功名和地位,如“父子御史”、“十马高轩”、“世进士”、“文魁”、“武举”不一而足,在文运昌盛的党家村,此类门楣题字可见不少。这一时期门楣大盛,进入寻常百姓家,他们没有高贵的门第,没有显耀的地位,于是把自己的信仰、追求用格言赞句题写在门楣上,既用以律己,又用来警后,这一类古门楣题字,最为普遍,在党家村、金城区比比皆是。时至今日,门楣题字仍然得到韩城群众的特别喜爱,新民居的门楼上,石刻或砖贴的门楣题字更富于时代气息,古门楣题字特有的文化内涵褪色不少,人们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进行创新,“自立自强”、“和谐门第”、“处乐知苦”等,其中因袭旧的也不少,以“耕读第”、“居之安”、“和为贵”、“平为福”最多。现虽有所继承,但其文化精髓的黄金时期再未重现。
门楣题字所提及的内容可以说是言必称圣贤,语必出六经,警句格言内容经典,用以教化后人,作为祖训代代传承。题字书法多出自当代的文人墨客名家之手,或刻于门额,或悬于门楣,风格浑厚雄逸,刚健秀美,潇洒传神,形成了古朴大方、浑厚规整的审美趋向。配以精湛的雕刻技艺,或阴刻,或阳刻,或阴阳相间。砖雕刀工精美,木雕古朴典雅,石雕凝重大气。最普遍的砖石灰色古文楣题字,色彩柔和协调,古色古香,清雅大方,不落俗套,与韩城特色民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总之,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美的书法和雕刻工艺的完美结合,让人们在欣赏之余感受到传统儒家人文思想的教意,极具保存价值。
韩城古门楣题字大盛时期,不少文人雅士对其从内容、书法艺术、雕刻技艺方面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上世纪,党丕经先生一生致力于韩城古门楣题字的研究,对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挖掘较深,成绩颇丰,著有《韩城门额题字浅探》,收录于《韩城文史资料汇编》。老先生已然故去,韩城古门楣题字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有待更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但后继乏人。而罗建民先生作为韩城古门楣题字的民间爱好者和保护者,从1980年至今,历时二十九个年头,足迹遍及韩城的村村寨寨,访问了许多四合院住户,请教了数十位在韩城享有声誉的文化名人,在书法艺术、雕刻工艺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著有《韩城古门匾集锦》,为韩城古门楣题字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资料,而且培养其子孙进行传承。
时至今日,门楣题字仍然盛行于韩城城乡,所不同的是在内容上更富于时代气息,古门楣题字特有的文化内涵褪色不少。随着社会的发展、民居不断革新,一些极具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的古门楣题字逐年破损、消失,修复保存难度较大,加之年轻人对此知之甚少,参与保存和研究的更是寥寥无几,韩城古门楣题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急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其进行抢救和保护,并继承发扬。因此韩城古门楣题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表现形态,目前的研究恢复和今后的继承发扬则是人们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