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阳马踏青器山社火
遗产类别:传统民俗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一批Ⅸ-4
申报人/申办单位:西安市临潼区
一、简介
栎阳马踏青器山社火,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是民间社火最复杂特殊的一种形式,仅分布于临潼栎阳镇西堡村。它是由马踏青器山、秧歌、锣鼓、竹马、大头娃、高跷等表演形式组成。马踏青器山手工技艺需求高超,装扮程序复杂,表演一般需200多人。
二、主要内容
栎阳马踏青器山社火是陕西省民间社火最复杂特殊的一种形式,它仅分布于临潼栎阳镇县西堡村。它是由马踏青器山、秧歌、锣鼓、竹马、大头娃、高跷等表演形式组成。每搞一次活动,都要提前一个星期作准备。马踏青器山手工技艺需求高超,装扮程序复杂。首先要漂好碟子,漂(沾连)碟子是技术的关键,即把直径约10公分的细瓷彩色碟子五、六百个(一桌马踏青器所用)在土炕上烘热。然后,逐个用熬好的胶把麻丝沾接(背面沾连)成环,再用结实绳子穿过沾连环把全部碟子连起来。在每桌芯子的底庄上围成约八尺高的小山,碟子缝隙用柏朵点缀,围成山的模样。最后让坐小娃的人工铁架纸马,单足立于青器山顶上,芯子基础即成。骑马的两个小娃由六、七岁的儿童扮演并在铁架纸马上表演。每次出场表演,全部由人工抬芯子,约200余人参加表演
三、主要价值
马踏青器山社火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手工技术要求高超,装扮程序复杂上。首先,铁匠打好铁架,主架插入约12公分厚的桌面,再用麦杆在铁架上结成山的雏形,用结实的绳子将烘热漂好的碟子穿过麻丝环连接起来,绑在山形的麦竿上,一座青器山便形成了。其次,用铁架子制成马的模型,用麻丝先糊一层,再用彩色纸把马装扮起来,马的一足立于铁支架的顶端,其余三足悬空。铁支架顺马腿弯向马肚子,到马背上构成供扮戏小孩坐的座垫,再向上延伸30公分,以便绑小孩。为了使青器山更加逼真,在碟子间隙用柏朵点缀,一山两马,呈对称状。最后,让化好装扮戏的儿童骑到有坐垫的马背上,与伸出马背的支架绑好,整个马踏青器山的芯子便装成。
二是马踏青器山社火表演声势浩大,以“险要美”著称。表演马踏青器山社火需由200多人组成,化好装的扮戏小孩骑到单足立于铁支架顶端的马背上表演,陪衬以秧歌、锣鼓、大头娃、竹马等表演。二百多年前,“马踏青器山”刚出现,便能引起轰动。栎阳镇城里城外成了人的海洋,大街小巷人头攒动,人们好奇地欣赏着、享受着、评论着。此后,每逢春节、庙会,栎阳镇都要耍芯子,已成传统。其声势之浩大,波及泾阳、三原、高陵三县以及附近的阎良区。气氛热烈,栎阳镇成了一片欢腾的海洋,芯子到沿街的商铺、单位门前时,他们便点燃鞭炮,奉送食品、烟、糖果助兴。表演结束后,将受赠的食品给小演员们分享,大人们则欢聚一堂吸烟、喝茶,谈论见到的奇闻趣事,虽分文未取,但都尽兴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