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灯山会(彬县灯山庙会)
遗产类别:民俗
遗产级别:省级 国家级
遗产编号:国家级第四批Ⅹ-71 省级第三批Ⅹ-44
申报人/申办单位:彬县城关镇水帘村灯山会
灯山庙会在彬县城关镇水帘村,彬县位于陕西省咸阳西北部,属渭北旱塬塬梁沟壑区,县城位于泾河之滨,是西去甘肃、宁夏的咽喉要道,全县辖十三个镇、三个社区。247个行政村。县城平均海拔1183平方米,人口33万。属于典型的旱作物农耕区。
彬县灯山庙会现场
从北魏至唐代,水帘村至大佛寺一带石山上就开了数百处凿石窟群和数千尊佛造像。水帘的花果山在明代以前原名明咀山,“明咀翚金”是明代知州姚本时期记载过的邠州十二景之一。
花果山的崖壁上刻有“花果山水帘洞”——“隆庆元年创造”“天启五年”“乾隆八年造钟”等题刻字样。说明明清时期对花果山的重修和景点增补情况。
隆庆元年即明穆宗元年(公元1567年),说是“创造”其实是重修。明穆宗和明神宗两次对花果山进行重修,使花果山声名大振。
清乾隆八年(1743年)石洞中又添制了一尊铁铸“齐天大圣”像和400公斤重的铁钟,并重修了山上的栈道、寺庙等。
在“文革”期间,孙大圣洞府被当作“四旧”破除。灯碗砸碎,铁钟砸烂,檀木雕像被烧,元宵灯会一度中断。改革开放之后的1980年元宵节,灯山庙会恢复。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由水帘村委会灯山管理委员会管理。
1992年6月,彬县人民政府把灯山水帘石堡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彬县灯山外景
灯山是从正月十三点灯直至元宵佳节。它是由点灯人上山搭好点灯架,修好点灯路,在山壁上开凿的上千个洞穴中放上瓷灯碗,压上新灯捻,添上菜籽油点亮。彬县灯山表现形式奇异独特,山崖上点灯,全国再无第二家。规模宏大,全部灯山有大小灯窝1700余孔,图像最大者逾45平方米,最小者也有5平方米。灯山险。点山时,点山人伴着悠缓抑扬的钟声,登上高高木架,擎起长长火把,来回频频移动,将一窝窝灯盏一一点燃。整个点山过程紧张而庄重,点山人的精神必须绝对集中,不敢有丝毫的粗心大意,一不留神,就会掉下数丈高的石山,粉身碎骨。灯山美。灯山有寺院、雷峰塔、北斗七星、轿顶、牌楼五种图案。寺院的雄奇、轿顶的豪华、牌楼的壮阔以及北斗星的清淡、雷峰塔的秀丽组成了立体的画卷,把灯山装点成一座天然而神奇的街市,令人如临仙境,有飘飘欲仙之感,在月光下,灯光交相辉映,焰光熠熠,上千盏灯把整个花果山显现的神奇而又美丽。灯山古老而神秘。据资料记载,彬县灯山自明代隆庆年间创始以来,代代相传。在点山人的选择上犹如上战场,不但要智勇兼备,还要德艺双馨。点山人既要心无杂念,又要有眼、心、手敏捷联动的点山技艺。风力愈大,愈能显示出点山行家身手与过硬本领。在这种时刻,能将五幅图像点得完整无缺的人,才称得上真正的点山高手。
彬县灯山庙会的点灯架图
点山有许多讲究,水帘村点山人在上山前七天,斋戒净身,等到正月十四日才可攀着21阶木梯上山。元宵节前后三天,哪怕风雪铺天盖地,也只能在九窑十八洞里露宿,吃喝要由点山人用绳吊上去。
点山人仪式
彬县灯山庙会现已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彬县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位于县城以西5公里处的花果山上。每年农历正月十三,电灯人上山搭好点灯架,放上瓷灯碗,压上新灯捻,天上菜籽油,当晚点亮十二盏正灯和通往“北斗七星”的路灯。正月十五日夜晚,点灯仪式便达到高潮,花果山上灯火通明,各穴灯火犹若连珠,灯火交相辉映、烟火熠熠,干穴流金,形似飞阁,依次构成寺院、雷锋塔、北斗七星、轿顶、牌楼等图案。展现出一副国泰民安、万家祥和的锦绣图画,被称誉为“明岨翬金”。彬县灯山景观天下独觉,从表现形式上讲,全国独一无二,山崖上点灯。从规模上讲,也是很大的。全部灯山有大小灯窝多达1700余孔。图像最大者逾45平方米,最小者也有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