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箫音乐(高陵洞箫艺术)
高陵洞箫艺术是在继承民间传统管乐器演奏技巧的基础上,于清同治年间,通过胡学忠、胡道满两代艺人的不断创新,吸纳秦腔、曲子、关中道情等姊妹艺术精华的部分而独创的洞箫演奏技法。胡道满独创的“双音代唱”和“喉音”两种吹奏技法丰富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为我国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陵洞箫技艺发祥地,是地处关中腹地的高陵县渭河以南的耿镇村。高陵洞箫艺术以“双音代唱、喉音、上腭音、颤音、滑音、打音”为主要演奏技巧。“双音代唱”吹奏法是把秦腔唱法的彩腔唱声和箫吹奏运气指法技巧巧妙融合在一起,然后注入箫管,使洞箫低沉的声音突然放大,如唢呐浑厚响亮,形成多支洞箫合奏的希声,又恰似梆笛声和板胡声一样豪迈粗犷,具有强烈的穿透震撼力;“喉音”就是在吹箫的同时,喉咙同时发声,“吼”唱一个旋律,与箫声形成和声,给人一种边吹边唱的感觉,显得格外地雄厚有力。胡道满把箫艺从传统的低沉、苍凉、绵长变为洪亮、明快、欢乐的演奏,其箫音婉转悠长、醇厚有力、圆润清扬、美妙动听。
早起高陵洞箫表演
高陵洞箫表演
高陵洞箫表演
高陵洞箫艺术魅力十足,演奏技法独特,对于洞箫演奏艺术的促进和民族音乐的发展有着重大研究价值,对于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高陵洞箫艺术的典型曲牌有:《苦中乐》、《雁落沙滩》、《百鸟朝凤》、《大金钱套柳生芽》、《孔子哭颜回》、《官谱》、《柳生芽》、《麻鞋底》、《绣荷包》、《三娘教子》、《三回头》、《古城会兄》等。高陵洞箫艺术至今还生存于民间,深受周围群众喜爱。高陵洞箫艺术已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陵洞箫艺术传承人
胡永汉,生于1943年,高陵县耿镇人,师从伯父胡道满。
他从小记性很好,村里人茶余饭后唱秦腔,他就悄悄地随着学习。时久,还是孩子的他就能唱很多的戏了。由于胡道满品箫的曲目基本都是秦腔曲牌,胡道满见此甚是高兴,有意培养对吹箫已有一定基础的胡永汉对萧的兴趣。由于胡永汉人小指头短,按不住萧孔,不几天胡道满就给侄子买了一只短笛,让他先练气息和对音,并经常在他耳边吹箫和笛。由于胡永汉早已会唱许多曲调,所以,不到半年,胡永汉就可以用笛吹一般的秦腔曲谱了。
胡永汉洞箫演奏指法
1978年,一代洞箫艺人胡道满去世。胡永汉化悲痛为力量,进入了再提高阶段。除能品奏《苦中乐》、《雁落沙滩》、《百鸟朝凤》、《大金钱套柳生芽》、《孔子哭颜回》等曲目外,还能熟练地将“双音代唱”等技法融入洞箫演奏的现代歌曲之中。
悉心传授洞箫技艺
他的洞箫吹奏技艺不断的被社会认可,1985年,西安市群众艺术馆李天禄同志到高陵录音整理胡永汉吹奏的洞箫曲目。1986年,胡永汉参加了西安市文化局和市广播电视局主办的西安市民间音乐舞蹈比赛。此间,还参加了不少民间演艺活动。就这样一位品箫老艺人,在看似温而欲热又显沉寂苍凉的艺术生涯中走过了许多年之后,适逢高陵县文化馆非遗普查,被如获至宝的发现了。
参加第二届陕西省农民文化节西安分会场演出
从一步一步的申遗过程中,一举跻身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闪耀出灿灿的光芒并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西安晚报》、省广播电台等媒体相继进行报道。2009年,奥地利科学院声像档案馆将胡永汉品奏的传统经典曲目《孔子哭颜回》、《柳生芽》等永久收藏,供世界音乐界交流借鉴。2010年,胡永汉参加了第二届陕西省农民文化节启动仪式和此次农民文化节在长安举办的分会场的演出。老人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这是他迄今上过的最大场面的舞台了。
参加耿镇2010新春文艺汇演
艺术是无止境的,在非遗保护工作不断完善的情况下,胡永汉已物色到一位合适的徒弟,并在不遗余力的将技艺悉心传授,《高陵洞箫艺术》之路会渐走渐远,留传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