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68968050 手机:18991995818
邮箱:sxfywang@126.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沣惠南路杰座广场2203
弦子腔
弦子腔以陕西省平利县为中心,流传于安康、旬阳、岚皋、镇坪、白河等县及湖北地区。弦子腔起初为民间说唱形式,后经改造加工搬上皮影戏舞台。
弦子腔的音乐、声腔、调式、曲牌、打头和演唱,古朴典雅,独具特色,而观众参与伴唱这一独有的互动性和平民化特色,在其他剧种中是不多见的。弦子腔唱腔各有固定的板式。其板式由叫板、起板、板头曲、唱腔、过门、转板、落板构成。
一般唱腔的倒数第二句大都是在游弦伴奏中念白,称“丢腔”。“丢腔”之后,有帮腔喊唱,叫“呐号子”。“呐号子”分“平腔号子”、“苦腔号子”和“武嘹子”三种。这又是弦子腔的一个显著的个性特征。号子喊起来,声音嘹亮悦耳,烘托性强,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亦显示出浓郁的乡野风情。
弦子腔的保存剧目有800多个,代表性剧目有《沽酒》、《拾玉镯》、《两相喜》等。
弦子腔声腔以陕西省安康市平利方言为基础,有13种唱腔板式,常用的曲牌8首,唢呐曲牌18首,锣鼓打头30种。平利弦子是集腔音乐、声腔、调式、板落、曲牌、打头和演唱的一套完整的地方戏曲剧种。
弦子腔的说唱性、每段唱腔尾接观众互动的“喊腔号子”、以及乐器中的弦胡和“莲花落”是弦子腔有别于其它剧种的三个显著的个性特征。
2011年5月23日,陕西省平利县申报的“弦子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平利弦子腔,又名弦子戏,因用弦胡主奏而得名,音乐属板腔体。自清嘉庆年间产生以来,以平利县为中心,活动在安康、旬阳、岚皋、镇坪、白河及湖北房、竹地区,保存剧目八百多个。
弦子腔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嘉庆末年至道光初是弦子腔的形成阶段,公元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平利女娲山下水田河民间“莲花落”艺人李敬模、李增模弟兄,在皮影戏的基础上,首创弦胡(粗竹筒和泡桐板做共鸣箱,老竹根作琴柱,牛筋琴弦)伴奏,演唱中又吸收其它剧种精华,融入本地山歌调子和劳动号子,在演唱落板时加上后台一齐吆调伴唱的喊腔,传名“弦子腔”。李敬模的创造,给弦子腔带来了生机;咸丰初至民国末期是弦子腔的发展阶段,清同治、光绪年间,平利弦子腔李家班第三代门师李均志,打破了“艺不外传”的家规,收授异姓弟子,并注重与其他班社交流艺技,使弦子腔由家传走向开放,至公元1941年(民国三十年),平利县弦子腔皮影班社发展到14个,演职人员达百余,平利各乡及毗邻的安康、旬阳、岚皋、镇坪和湖北房竹等地,成为弦子腔活跃的区域。在众多班社之中,以李家班、王家班、樊家班、汪家班影响最大;20世纪五十年代初到1965年是平利弦子腔新生阶段,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十分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抢救和保护,1956年11月,县政府组织民间艺人李建德、樊礼三、吴世凯、王国君、胡瑞红等参加省皮影木偶戏大赛,演出弦子腔皮影戏《沽酒》获一等奖;1957年安康地区戏剧挖掘组聘请李建德、樊礼三、吴世凯、王国君等民间艺人,口述剧目及弦子腔戏曲资料,保存弦子腔古典剧目80多个;1960年3月,平利剧团将弦子腔传统戏剧《沽酒》改编为《三石二两七》作为“新搬上舞台剧种”参加全省会演,获得一等奖;1958至1964年,平利县剧团聘请李建德、樊礼三、柯洲庭等为师,带徒传艺,把弦子腔戏曲艺术改造加工搬上舞台,先后排演了《松岭钟声》、《飞山堰》、《九连珠》、《拾玉镯》、《两相喜》、《追箱》、《摘匾》等数十个大、小戏,省电台多次为弦子腔戏曲和民间艺人录音并公开播放,使平利弦子腔登上了大雅之堂。1997年,平利弦子腔现代戏《审女婿》,获文化部第七届群星奖铜奖,是弦子腔传播的一次历史性跨越。
艺术特色
唱腔
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民间艺术,弦子腔唱腔板式齐全,既有喜悦类型的“平腔”,又有悲苦类型的“苦腔”,还有号子“喊腔”。唱腔以上下句为基础,依不同板式而变化,表现戏剧冲突。板式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慢曲在前,中曲次之,急曲在后,一头一尾往往是散板起,散板收。唱腔音域C— A2,仅在喊腔号子中出现有C3,一般用假嗓子唱出。其它板式基本未见“4”、“7”两音。弦子腔音乐属于五声宫调式,含有大三度和小六度,“1、3、5、6”是稳定的骨干音,八度大跳跃、连续切分音及复调性是其音乐的特色。传统弦子腔表演,用真腔大嗓演唱,无男女腔之分,旦角唱腔用真假腔相结合,俗称“老配少”,并夹杂念白。唱腔各有固定的板式,每种板式又有自己的程式,每一唱段由叫板、起板、板头曲、唱腔、过门、转板和落板构成,一般唱腔的倒数第二句大都是在游弦伴奏中念白,称“丢腔”,“丢腔”之后,有帮腔喊唱,即“呐号子”,“呐号子”分“平腔号子”、“苦腔号子”和“文嘹子”“武嘹子”四种。号子喊起来,声音嘹亮悦耳,烘托性强,具有突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显示出浓郁的乡野风情。
乐器
一是音乐自成一体。弦子腔用弦胡加三弦、笛子伴奏,敲打“莲花落”击节,每段唱词最后一句末尾四个字用念白,然后开始“丢腔”,观众同演员根据不同腔调像喊山歌、吆号子一齐合声伴唱。弦子腔音乐旋律优美,细腻圆润,富有感染力,根据不同人物性格和剧情配不同的曲调,起伏跌宕,产生强烈共鸣,喜庆时感人肺腑,悲凉时催人泣下。二是声腔道白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弦子腔说中有唱,唱中有说,其声腔道白用方音土语,通俗亲切,剧情又是人们熟知的故事,戏中互动的“文嘹子”、“武嘹子”和“喊腔”合声伴唱,又颇能调动观众情绪,彰显山里人粗犷质朴的个性。三是调式结构具有完整性。弦子戏板式齐全,除了有丰富的唱腔调式和丝弦曲牌之外,还有很多唢呐曲牌和打击乐曲牌,不同场面,不同剧情,演奏不同曲牌,营造不同的艺术氛围。四是演唱内容具有民族性特征。传统的皮影戏是弦子腔的载体,一出戏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平利演唱弦子腔皮影戏题材基本上都是神话传说、历史演义、情爱婚姻等。五是表现形式的简朴性。从弦子腔皮影戏的历史看,简便易行是它的一大特点,演唱弦子腔,不分男女,不论富贵,即使不会板式曲调,也能跟着附声“喊腔”伴唱,如用皮影戏演唱弦子腔,一副“箱子”,一套响器,一把弦胡、一个“莲花落”,几根竹杆撑起舞台,一张桌子支上“亮子”,村组院落,田间地头,六八个人能演,三五个人能唱。六是具有丰富性。平利弦子腔有板式二十余种,常用的丝弦曲牌和唢呐曲牌五十余首,音乐悦耳动听,文场用弦胡主奏,增加三弦、笛子、二胡、琵琶等乐器,使音韵更加优美;武场锣鼓打头完整齐全;演出剧目仅1957年安康地区戏剧挖掘组就整理出853本。七是表演艺术的综合性。弦子腔戏曲艺术的综合性很强,表演过程中,不同人物性格、声腔道白、音乐板式,念、唱、做、打不同,在演出中将地方民间曲艺、民间美术等元素作到有机地结合。八是艺术交流方面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特征。弦子腔深植民间,唱民间喜怒哀乐,“大戏”、“小戏”,台上台下,各种场合都能适应,人们在传承的过程中,博采众长,相互交融,不断地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这种广泛的适应性,正是弦子腔在戏曲音乐中独树一帜,生生不息的根本之所在,也是弦子腔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1、弦乐器:弦胡、三弦、二胡、琵琶
2、吹奏乐器:唢呐、笛子
3、打击乐器:“莲花落”(“公牙子、母牙子”)、暴鼓、堂鼓、大锣、大叶子、苏叶子、二五子(小钹)、勾锣、马锣。
弦胡及“莲花落”为弦子腔独用乐器。
形式
传统平利弦子腔以皮影戏为主要表现形式。“玩子班”坐唱式则不加表演;现代弦子腔保留其调式特点,丰富了伴奏音乐,使弦子戏更加完美。丰富的调式使弦子腔宜于表现各种题材的大小剧目,仅传统剧目就有八百多个,非一般小戏剧种所能及。
传承价值
历史价值:平利弦子腔起源于民间,根植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由地方民间说唱到皮影戏改造加工搬上舞台,经历了长时间的磨砺,符合中国戏剧史的一般规律,亦折射出同时期地域历史信息,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平利弦子腔的音乐、声腔、调式、板落、曲牌、打头和演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地方民间戏曲音乐体系,其内容丰富、古朴典雅、独具风格、自成一体的个性特色,对于研究地方戏剧源流,繁荣中国戏曲艺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实用价值:平利弦子腔,好学易懂,演唱方便,观众参与伴唱这一独有的互动性和平民化特色,在其它剧种中是不多见的,加之其音乐的沿展性强,更便于不同艺术形式上的广泛运用,对于传承这一种地方民间艺术,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 吴成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弦子腔传承人吴成全
吴成全,男,汉族, 1962年2月生,安康市平利县人。吴成全师从弦子腔李家班班主李建德,从事弦子腔演艺已有30余年。他天性聪敏,学艺认真,功底扎实,十几岁就能独当一面,二十一岁接任弦子腔李家班第四代班主。
表演照
吴成全全面继承了李建德的弦子腔艺术特点。他技术全面,吹拉弹唱打,生旦净末丑无一不精。他生就一副良嗓,声音洪亮,说白演唱,字正腔圆,韵味极浓。
表演照
演唱喜剧妙语连珠,俏皮话常能逗人捧腹大笑;演唱悲剧,情真意切,声泪俱下,能引动现场观众为之哀伤。吴成全的弦子腔唱腔板式齐全,既有喜悦类型的“平腔”,又有悲苦类型的“苦腔”,还有号子“喊腔”。
舞台表演照
唱腔以上下句为基础,依不同板式而变化,表现戏剧冲突。他的号子喊起来,声音嘹亮悦耳,烘托性强,具有突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显示出浓郁的乡野风情。现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演奏照
● 朱家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朱家银,男,汉族,1961年3月生,安康市平利县人。他从小爱民间艺术,七八岁时就学会了演唱平利民歌。1978年,他初中毕业后,拜平利弦子腔皮影戏第四代门掌人李鉴德为师,学唱弦子腔皮影戏。师父根据他的爱好与特长,为他传授司鼓和操弦技艺。1981年,他出师后,正式登台演出,或当司鼓,或操主弦,成为平利弦子腔皮影戏李家班的演出骨干。“文革”中,皮影戏演出中断。2006年6月,朱家银再度启箱成立皮影戏班。30多年来,他与师兄弟们一道走村串乡,共演出弦子腔皮影戏2000多场。
宣传照
朱家银不仅擅长演奏弦胡,担任司鼓,而且一专多能。他演奏弦胡时,兼奏大锣和叶子;担任司鼓时除了坐好桶子,发好各种唱腔板式曲牌打头之外,还要兼打小牙子板和小锣。他技艺娴熟,与其他演出人员配合默契,大大提高了演出质量。
演奏照
朱家银在继承弦子腔传统乐器演奏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经过反复试验,把几代门师操用的弦胡由两根丝弦改制成四根丝弦,使其声音更加洪亮,音色更加圆润,音质更加优美,受到业内行家们的高度赞赏。
传习照
朱家银演奏的平利弦子腔皮影戏音乐独具特色,受到广泛关注,平利县已将其收入《弦子戏音乐集成》一书。朱家银演奏的30种锣鼓打头和13首唢呐曲牌及8首丝弦曲牌被全部收入书中。2111年8月,电影《那一片栀子花》在平利开机,朱家银演奏弦子腔音乐的场面被摄入电影镜头。同年9月,安康电视台来平利拍摄大型电视纪录片《走汉江》,他演奏弦子腔的场面被摄入电视纪录片中。朱家银现为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吴江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吴江银,男,汉族,小学文化程度,农民。1969年10月出生于平利县水田河(今西河镇梅子园村)弦子腔皮影戏世家,祖父、伯父和父亲均为平利弦子腔皮影戏著名艺人。
吴江银(右二)与弦子腔班社配合县文化馆开文化惠民宣传演出
吴江银自幼受父辈的影响,十分酷爱弦子腔戏曲艺术,1982年,他放弃初中学业,正式拜平利弦子腔皮影戏第四代掌门人李鉴德为师,学习演唱弦子腔皮影戏。
吴江银(右一)与班社成员定期开展弦子腔文化广场传习活动
凭着扎实的功底和勤奋的精神,吴江银在弦子腔皮影戏演出场上吹拉弹唱打各门技艺日渐长进,尤其是操弦拉胡,演技得心应手,受到师长们和艺友们的共同赞赏。
吴江银(中)在弦子腔演出中聚精会神的演奏
2007年9月,平利弦子腔被公布为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吴江银随之被命名为平利弦子腔戏曲艺术安康市级传承人。
吴江银长年参与班社开展下基层宣传演出
2011年5月,平利弦子腔进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吴江银又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平利弦子腔省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