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68968050 手机:18991995818
邮箱:sxfywang@126.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沣惠南路杰座广场2203
绥米唢呐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遗产级别:国家级 省级
遗产编号:国家级第二批Ⅱ—37 省级第一批Ⅰ—6
申报人/申办单位:榆林市绥德县、米脂县
绥米唢呐是民间鼓吹乐种类之一,主要流传在陕西省绥德、米脂周边的子洲、清涧、吴堡、佳县、横山及与绥德隔黄河为邻的山西省柳林西部乡镇等地。其渊源可追溯至明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绥米唢呐乐班由多人组成,其中唢呐演奏者分为上下手,上手吹高音,下手吹低音,鼓手、镲手、锣手分别击打牛皮鼓、小镲和包锣。另有两把长号,由唢呐下手和鼓手吹奏,这种形式称为“大吹”,由小海笛、笙、管子、小铰子、小铜锣等乐器组成的形式则称为“小吹”。大吹多用于迎亲、出殡、秧歌、谒庙、请神等场合,在队伍行进之中演奏,小吹则多在厅堂院落围坐演奏。
陕北绥米唢呐曲牌丰富,风格多样,它的乐曲主要来自民歌小调、戏曲音乐和宗教音乐,具有多元文化特征。其中的代表曲目有《下江南》、《哭长城》、《水龙吟》、《柳青娘》、《千声佛》等,另外一些曲牌如《大摆队》、《大楚将军》、《三通鼓》、《得胜回营》等则体现出强烈的军乐特征。除此之外,听觉的震撼力,广泛的群众性以及反映黄土地人民精神、情感生活构成了陕北绥米唢呐的艺术特征。
绥米唢呐与陕北人的日常生活及社会风俗密切相关,是当地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俗、历史、音乐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前,在西方强势文化持续输入的影响下,绥米唢呐演奏中已引入小号、架子鼓等西洋乐器,出现某种程度的变异。其生存活动空间也进一步缩小,一些造诣很深的唢呐手年事已高,随着他们的相继离世,很多绝技都将失传。保护和抢救绥米唢呐演奏技艺已是迫在眉睫。
简介
吹唢呐是陕北地区劳动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民俗文化形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唢呐曲牌是有讲究的。红事白事都有专门的套曲。红事以大摆队(亦称得胜令)为主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为主旋律。
以前,一班吹手由五人组成,两个吹唢呐者,既一个压上眼吹高音(吹上手),一个压下眼吹底音(吹下手),另外三个分别是擂鼓的、拍镲镲的和捣老锣的,另带两杆长号和几个火药铁炮。而现在的吹鼓手班发展得有小海笛、架子鼓、大小铜号、管了、笙、小锣等乐器,有八到十人组成,好似一个小乐队。无论新、旧吹手班吹唢呐者都是主角,敲击者是配角。上手吹高音并掌握曲调,下手吹中音跟上辅助,一般呜哇一呜哇音定好后,敲击者咚嚓——咚嚓便开始吹奏。
基本内容
陕北绥米唢呐音乐曲牌曲目丰富,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曲牌产生的渊源主要有:
一、随唢呐的传入,同时传入一些专用曲牌。
二、与传统音乐和民歌小调嫁接产生的新曲牌。唢呐吹奏当时当地的一些民歌小调,博得广大下层民众的喜爱,民歌小调成为唢呐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维持唢呐艺术生命长青的沃土。如《下江南》《哭长城》《南瓜蔓》《刮地风》《狮子令》等唢呐曲牌,就是传统民歌和民间小调经再创作的唢呐音乐。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歌词消失了,只保留下原来民歌曲牌和名称。在现代民歌也有不少乐曲被改编成了经典唢呐曲牌,如《绣金匾》《五哥放羊》《拥军秧歌》等。
三、取材于戏剧音乐。一部分源于戏剧曲牌,经再创作,也用于戏剧舞台,如吹奏过场牌子,伴奏唱腔。一部分戏曲曲牌,如晋剧音乐曲牌《水龙吟》《柳青娘》《到春来》《哭皇天》等,演变为唢呐曲牌。
四、吸收宗教音乐形成的曲牌,如《不知调》、《千声佛》、《西风赞》、《四合四》等。
五、作曲家创作的曲牌。解放后,不少热爱民族音乐的音乐家创作出了不少陕北绥、米唢呐曲牌。如陕西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徐光明(绥德籍)为绥德汉唢呐团创作的陕北唢呐曲牌《沸腾的黄土地》《闹元宵》,这些作品为陕北绥米唢呐音乐注入了新鲜血液,丰富了陕北绥米唢呐曲牌宝库。
陕北绥米唢呐与陕北人的生、死、婚嫁、娱神娱人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不可或缺的联系。以其用途可分为:
一、喜庆唢呐。喜庆唢呐主要用于生日满月、庆贺寿长、婚嫁礼仪、节日娱乐、开业庆典等场合。常用曲牌有《大开门》《大摆队》《西风赞》等,以及现代歌曲。
二、娱神祭祀唢呐。逢道观庙会、春节秧歌谒庙请神等场合,都有唢呐吹奏。常用曲牌有《开庙门》《西风赞》等。
三、哀悼唢呐。哀悼唢呐主要在殡葬仪式上吹奏,常用曲牌有《花道子》《散白银》《孟姜女哭长城》等。
绥德文库立《唢呐音乐》专卷,已收录陕北绥米唢呐曲牌千余首。
陕北绥米唢呐吹奏形式主要为“动态”、“静态”两种。动态吹奏一般随迎亲、出殡、秧歌、谒庙、请神队伍在行进中吹奏。吹奏路程不一,若遇村村相连路段,在行进中连续不断吹奏二十多里路。“静态”吹奏在各种吹奏场合中都有,鼓乐班在庭堂院范围座吹奏,吹奏时间以项目仪程时间长短为准,长则2—3小时,短则数分钟。
近年,把唢呐吹奏与舞蹈等艺术相结合,编排出唢呐文艺节目,登上舞台进行演奏。
基本特征
陕北绥米唢呐音乐从明代盛行于当地后至今的六百余年的岁月中,它的形成和发展具备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唢呐由波斯传入我国后,先为宫廷器乐,后明戚继光用入军乐。现在陕北唢呐中的《大摆队》、《大楚将军》、《催鼓令》、《三通鼓》、《得胜回营》等曲牌体现出锵铿有力的军乐特征;
(2)陕北绥米唢呐既保留传统曲牌,又移植秧歌、民歌小调、戏剧曲牌的唢呐曲牌,类别繁多,丰富多彩,曲目具有多元性特征;
(3)陕北唢呐乐班,人数少音量大,既有排山倒海之势,又有细腻娓婉之效果,甚至单吹独奏照样能倾倒听众,具有听觉冲击力的特征;
(4)由于乐班人数少,便于出行,老百姓婚丧嫁娶、生日庆典从经费开支和生活安排方面都易于接受,所以形成广泛的群众性特征;
(5)陕北唢呐激越高亢,与陕北人的性格相吻合,形成具有黄土地人情感宣泄、精神栖息的特征;
(6)陕北唢呐单吹或对吹,采用拟声,如泣如诉,构成了具有摹拟性的特征;
(7)陕北唢呐口技与指法灵便,新老民歌、现代歌曲都能出色的表现,因此,便于贯彻党的政策,传递党的信息,所以构成了具有宣传鼓动特征。
相关器具及制品
陕北唢呐是民间制作的乐器,一般制作者同时又是唢呐手。制作唢呐要数米脂县印斗乡常石畔村的常文周。常文周的唢呐制作和演奏由家族传承,到了常文周这一代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唢呐杆选香木(柏木)为料,先截一尺三寸左右的木料,打荒成梯形四面体;再钻筒、打眼、外形打圆、校音准后放入清油中浸泡,杆即制成。用铜皮锤制喇叭形碗子、喉子。再用苇杆、铜丝制作哨。把碗子、杆子、喉子、哨子安装在一起,一把新唢呐制作成功。制作唢呐关键是校音,校音凭制作人对音域的准确感悟进行人工校正。
陕北绥米唢呐乐班的组成是:两个唢呐手各吹一把唢呐,分上下手,上手吹高音下手吹低音;鼓手、镲手、锣手分别击打牛皮鼓(半径6寸左右,最先为两面鼓由两名鼓手击,后去掉一个鼓手一面鼓,也有一个鼓手击打两面鼓的)、小镲、包锣(俗称圪瘩锣)。另有两把长号,由唢呐下手和鼓手吹奏。以五件乐器和五个人组成的吹打乐班,是五行学说的一种体现。这种乐班适合行进过程、野外院落吹打,声音洪亮,扬远传广,加之宗教包装,很受平民百姓喜爱,人们称之为“大吹”。
将上述乐班中的两把唢呐换成小海笛一支、笙一把、管子一支,再配上小铰子小铜锣或当当(又称铮铮)等乐器,组成“小吹”班子。“大吹”、“小吹”可为一套人马。“小吹”适合于庭堂院落“静态”吹奏,吹奏出的乐曲风格委婉清丽。
另外,根据唢呐手的增加,也相应地增加鼓面和大小镲,如绥德汉唢呐团100余人集体演奏,配备战鼓四面(直径1米左右),八副大镲和八副小镲。这种演奏适合于广场集会庆典演出,场面恢弘,气势磅礴。
历史渊源
唢呐是一种外来乐器,据考证在金元时期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最先作为宫廷器乐演奏。到明代,戚继光用于军中作为军乐,以后,逐渐传入民间。经过长期的改造和发展,形成了“喇叭”和“大吹”两个流派。所谓“喇叭”即今日的高音唢呐;“大吹”即今日的中音唢呐,民间称之为“大唢呐”,也就是陕北绥米唢呐。
陕北绥米唢呐,仅从明代算起,迄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激扬高亢的唢呐声数百年来回荡在陕北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溶入陕北人的生产、生活、生命之中,成为陕北人文化需求、文化生命的一种独特符号。
绥德、米脂地处胡汉进退、平沙凉月、壮士残戈的动荡边陲之地,人们长期生活在远离皇畿帝乡,荒凉贫瘠的浑厚黄土地上,广阔的荒原,浑厚的土地,艰苦的生计,对生的渴求,命运的抗争,形成了陕北人独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理。这种独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理,与唢呐高亢嘹亮、粗犷深沉乃至吼天撼地的乐声,产生了心灵的共通、共鸣,唢呐音乐逐渐溶入下层民众的生活、生命之中,成为平民百姓情感宣泄的最好载体。一曲曲唢呐声是陕北人对宇宙的认识、人生的感悟的一种凝聚与升华,是平民百姓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忧的表白。
经过多少代唢呐手和唢呐乐户吹奏、创作的传承,完成了唢呐乐器到音乐的引进、发展、完善、兴盛的漫长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大碗唢呐。在解放前的数百年里,由于吹鼓手被认为是“下九流”,受到普遍歧视,所以唢呐音乐发展速度不是很快。解放后,特别是建国初期,唢呐艺人地位提高,唢呐音乐获得新生,发展较快。“文革”时期,唢呐视为“四旧”被禁锢,唢呐音乐受冷落。改革开放以来,陕北绥米唢呐进入了新的发展高速期。民间唢呐手遍布各地,唢呐又成为婚丧嫁娶、喜乐庆典的最主要演奏形式,唢呐重新落入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命之中。尤其是1998年金秋10月,绥德汉唢呐团组建后的丰硕果实,成为西北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一大亮点。绥德汉唢呐团先后参加了全国第四届城市运动会闭幕式、陕西省九九年春节文艺晚会、二OO三年首届中国老年艺术节、电信杯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等二十余次国家、省市大型演出活动,均获得成功,受到组织单位的嘉奖。
区域及地理环境
绥德县、米脂县相依相连位于陕西北部,黄河西岸,无定河下游。东西南北与吴堡、佳县、榆林、横山、子洲、清涧接壤,东南与山西柳林县隔黄河相望。纵贯陕蒙的西(安)——包(头)公路和横穿秦、晋、宁、陕的银(川)——太(原)公路在绥德县城交汇,神(木)——延(安)铁路贯穿全镜。
这块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的土地,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因其地处大漠边缘,是北拒匈奴,南守关中帝乡的边关要地,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刀光剑影千百年来在山峁间闪烁。号称“天下名州”“塞北咽喉”的绥德,千百年来曾是陕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
绥德米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由于偏僻封闭,远离帝乡,少受皇家文化的影响,使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得到较好的保存。在本源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文化、楚文化、红色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陕北文化。陕北唢呐(绥德、米脂,以下简称绥?米),就是陕北文化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主要价值
陕北绥米唢呐历史悠久,成果辉煌,是陕北吹打乐中的传统器乐,也是传播黄土地优秀民间音乐的重要工具,挖掘、抢救、保护、发展陕北唢呐音乐,其主要价值是:
1、学术价值:陕北唢呐仅从明代起以六百余年的辉煌一路走来,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极不寻常的足迹,它的丰富内容,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国整个吹打乐中实属罕见。因此,进一步挖掘、抢救、保护和发展陕北唢呐音乐,使它走向世界,对丰富和完善中国和世界音乐史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实用价值:挖掘、抢救、保护和发展陕北唢呐音乐对推动陕北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促进当地的经济建设、增强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建设品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 李岐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人照片
李岐山,男,出生于1945年5月4日,系陕西省米脂县十里铺乡李家沟村人。从小家境贫苦,受父亲李俊富爱好唢呐的影响,耳濡目染,也与唢呐结下了不解之缘。李岐山唢呐传承谱系第一代是老舅张林,生于1894年,家住米脂县十里铺乡张家塔村,还有老姨夫王喜堂,生于1892年,家住绥德县四十铺镇王家坪村;第二代的父亲李俊富,生于1916年,家住米脂县十里铺乡李家沟村;第三代又由李俊富传承儿子李岐山和李子山两兄弟;第四代又由李岐山传承给儿子李永岗,侄儿李飞飞、李小飞、李永利、李保利等人。李岐山,这位绥米唢呐名人,从7岁开始就叫父亲给他讲解唢呐曲牌,14岁开始学吹唢呐,越学越爱,直至进入了痴迷状态,天天废寝忘食地练习,在短短三年内就学会了许多唢呐曲牌。
李岐山在榆林演出照片
随着他的吹奏技艺不断提高,渐渐地觉得父亲的吹奏方法有些死板,不会变花子,技艺太少。于是他就不断的琢磨,不断地创新,不断的苦练,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生动活泼、新鲜清晰,尤其擅长高音吹奏,音程跳动大,加“花”多,立体感强。在高音区(上三眼)加花装饰吹奏,略有调皮气息,音似颗粒落地般蹦出,大音程跳动吹奏形成鲜明的起伏跌宕,既增强了立体感又弥补了传统吹奏拖拉力乏的不足;把唢呐的一般技巧和高难度技巧充分发挥而配合使用,互补互衬,消除了传统吹奏冗长之弊,使用“一曲多变”的方法,在发挥高难度技巧中使传统曲牌产生新的美感,如同样曲牌的《大摆队》、《银纽丝》、《刮地风》等经他演奏有超群出众之势。李岐山的唢呐演奏还创新性地突破了传统上、下手八度吹奏的老习惯,充分应用四五度和声,增强了音响厚度,缩小了上、下手音程距离,减少了上、下之间的空洞感。同时,在上手吹长音时下手给以强拍或后半拍的节奏性伴奏,或是上手走字加花下手吹长音等配器形式,给人一种出人一格之新鲜感。在对吹上,突破传统下手不能吹高音加技巧的老方法,自由发挥上下两人的特长,上呼下应,一问一答,有分有合,大大增强了唢呐音乐的表现力。
李岐山在榆林演奏场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总有回报,随着李岐山对唢呐演奏技艺的不断钻研,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他的名气越来越响,1978年受米脂县广播电视局几次邀请,录制唢呐磁带。每逢过年过节向全县社社队队播放。1981年去榆林参加全区民间调演会议,获得了荣誉奖和物质奖。1983年,第二次又去榆林参加民间调演比赛,一举夺得“全区唢呐演奏”和“优秀民间艺人”两项奖。1983年,由米脂文化局,文化馆举办唢呐大赛活动,获得唢呐演奏奖和优秀艺人奖。1986年,应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邀请,录制盒式录音带《狮子令》唢呐曲13首。1988年,应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司邀请录制盒式录音带《陕北唢呐曲精选》16首,《西安晚报》以“农民吹手,进京录音”为题予以报道,我的录音通过各种渠道传遍了美国、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及东南亚等地,传遍了国内各地。此外,我还多次为电影、电视配音吹奏。电影《人生》、电视剧《兰花花》、电视剧《净土》都是由我参加了录音或拍摄唢呐演奏。1999年北京研究生院田耀农带一位英国人来我家访问,同时给录了唢呐音。2000年由米脂县人民政府在国庆节期间举办全县唢呐大赛,获得了优秀奖。2002年由榆林市电视台文艺部和佳县白云山管理局举办“神山百吹庆‘国庆’唢呐赛”,获得了前三名和个人荣誉证书奖。2005年北京研究生院田耀农第二次来我家并带英国人和深圳博士来采访、录音。2007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音乐教授、文化部,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乔建中及县宣传部、文化局、文化馆等领导带领英国、德国、捷克、澳大利亚等国家唢呐爱好者来我家采访录音,倾听我的唢呐音乐。
李岐山听徒弟们吹奏
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司的音乐指导高本政同志特来信勉励我说,一位英国音乐家访华听了我的唢呐吹奏录音后,激动地说:“这是我来中国,听到的真正的中国音乐!”如今,年过花甲的他,仍然对唢呐演奏技艺刻苦钻研,携徒授艺,为绥米唢呐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 张明虎
张明虎,艺名“虎林”,男,生于1968年7月4日,米脂县石沟镇老墕村人。8岁学吹唢呐,9岁开始跟随父亲在民间办事,16岁领班,24岁起与米脂唢呐赵派传人赵所同合作吹奏,掌握了近百首传统唢呐曲牌,融入自己的感悟,形成独特的吹奏风格。
2015年参加马铃薯节
不仅大唢呐吹奏娴熟,小唢呐,卡腔、卡碗儿、口哨等关联乐器也运用连贯、灵活多变。在吹奏中无论是哨子的应用和吹奏中单吐音、双吐音、三吐音等唢呐专用技巧都得心应手,赢得广大民众和专业人士的一片赞扬。
参加第十一届艺术节全国民族器乐系列音乐会
2002年起就与国家级非遗米脂唢呐传承人李岐山经常互相探讨、取长补短,起到了唢呐界的引领作用。
张明虎授徒
吹奏时讲究情感的处理,在熟练运用传统唢呐曲牌的基础上改编了8首不失传统色彩又赋予新意的传统唢呐曲目,都在参赛或庆典及特定场合演奏,并被收录在中华书局出版的《米脂唢呐》中,在陕西省内外多次获奖,曾被陕西、内蒙、广西等8家电视台先后录制分别播放,2016年荣幸入选参加了第十一届艺术节全国民族器乐系列音乐会。
2016年8月呼吁并组织全县唢呐吹奏者成立了米脂县唢呐艺术家协会,与8月底,协助县主管部门特邀专家举办了为期7天的唢呐培训。9月份参与了米脂县首届唢呐艺术节,获一等奖。与此同时,协助组织了百人唢呐吹打团队,与陕西省广播管弦乐专业团成功合奏了乐曲。2017年,再次特邀西安音乐学院专业老师,协助并参与了唢呐培训,打造吹奏曲目,为迎接陕西省第八届艺术节尽责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