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68968050 手机:18991995818
邮箱:sxfywang@126.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沣惠南路杰座广场2203
华阴素鼓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二批Ⅲ-26
申报人/申办单位:华阴市图书馆
华阴素鼓是陕西地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鼓舞,它的发端可以上溯到先民的渔猎时代,模拟狩猎的原始舞蹈招式,是它的基本鼓舞特点。它有明显的自娱功能,在历史上曾长期用于河岳的祭祀。
素鼓是华阴古老的民间鼓舞形式,又名数鼓,它的节目名称几乎都冠以数字,故名。表演时,人居其内,鼓列其外,队容庞大,节奏紧密,时而跳跃旋转,时而闪转腾挪,如士兵之鏖战,似农户之畋猎,鼓锣交响,气势恢宏。已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形成过程
“素鼓”在其长期的形成过程中,又因军旅文化和当地老腔剧种的文化渗透,使其在表演形式和审美取向上日趋于战争题材化;从其数序化的节目命题,到脸谱和剧服化妆的外在造型,再到列队对击的鼓舞动作,无一不显示出其短兵沙场的意向表现特点。形式上的模拟、题材上的尚武、风格上的壮烈以及其传承上的远古,使素鼓在群星争耀的民间鼓乐中,不同凡响,独树一帜。21世纪以来,它因自身的文化价值,多次参加了大型的庆典表演,蜚声宇内,相信随着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保护措施的落实,它将会更加生机勃发,大振雄风。
基本内容
(一)舞蹈
其原创动意是一种以狩猎活动为依据的抽象摹拟。它的主要舞蹈程序可以意象化为这几个环节:(1)了望远方(2)投掷猎物(3)砸击猎物(4)围驱猎物(5)搏击格斗(6)搜索猎物(7)猎手自卫(8)捕获猎物(9)胜利归来(10)篝火起舞。鼓手在表演这些动作时,要突现身段的矫健,动作的机敏和仪态的孔武,每每还以神情贯穿始终,鼓点时张时驰,节奏有序,高潮迭起。这种舞蹈动作也可以拟化为战场的格杀画面:如(1)窥敌(2)引弓(3)挥戈(4)围歼(5)肉搏(6)追踪(7)自卫(8)俘敌(9)凯旋(10)庆功。这些环节不一定依循这一顺序。往往穿插轮回进行,不断重复。但必须形成首尾呼应的完整舞蹈程序。素鼓的表演程式严谨,又完整的套路,击鼓的基本动式有单槌击、双槌击,可以一人击双鼓,也可以互换位置对击,并配有跳、转、翻身、盖腿锌动作变化。主要程式有“大三篷”、“猫逮老鼠”、“二马连环”、”挥槌招马锣”等,由于鼓手多着武靠戏装,整个鼓舞的动作节奏又表现得有招有式,有动有静,因而具有一定的戏剧化的舞台表演特点。
(二)音乐
素鼓用当地的民间鼓乐伴奏,大鼓是素鼓的主要打击表演乐器,由鼓手边舞边打。马锣是领奏乐器,铙和大锣用以增强气氛,节制节奏。
素鼓的鼓数附依于一定的表演情节,一般有一面至十面,大的场面可上百面,击鼓的技法变化较多,如击鼓心、击鼓边和鼓槌相击等,以求刚柔相济,烘托舞蹈情绪而发出不同的音响效果。素鼓的传统鼓谱丰富,但继承下来的只有八、九套,它的基本鼓点以“五槌”、“七槌”为主,总体节奏多为由慢到快,由弱到强,最后在对击中达到高潮。
基本特征
一、传承的封闭性特征
素鼓长期以来只在村族中传承,技艺忌于外流,这种封闭性的传承特点,使它在技艺上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和保守性。
二、独存的地方个性特征
素鼓是传统民间鼓乐群中的一个独生子,在全国绝无仅有,因而,也就具有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个性。
三、表演的摹拟化特征
素鼓表现来源于先民们的狩猎活动和部旅格斗情状的意写,因而其表演程式的形象性、情节性和摹拟性都比较明显。
四、群体的数序化特点
现在保存下来的素鼓传统节目,都配以与其命名相应的鼓数。从一到十都有相对应的套路和表演情节。甚至可打到百鼓,这在其他群体鼓乐中也是独自一家。
五、舞、奏、唱兼溶的综合性特征
素鼓在表演中常配以唱词,这些唱词在演示中与鼓舞同步进行,有机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多元视听系列,这在其它鼓舞中也很少见。
主要价值
一、原生态的古文化史价值
素鼓有上五千年的历史渊源,它是先民们狩猎生活鼓舞化的写照,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捕捉到一些有关中国上古氏族社会酌一些部族文化信息,而这些文化信息正是上古史学的重要活性史料。
二、形象的风俗志价值
民间社火是一轴独具地方风情的民俗画卷。而它的产生和演化又与民族崇拜信仰分不开的。民族的崇拜活动主要是通过祭祀形式来体现的。素鼓在长时间内主要参与祭祀活动,每年的开元清晨,该村的民众都随着素鼓乐队前往法兴寺、太虚庵迎神,虽然后来演化为一种群体的娱乐活动,但其所以叫社火、可见它还是与古时的春社祭祀有着因袭关系,因此,解析素鼓现象,对于认识民俗与信仰、民俗与娱乐、民俗与艺术等民俗学的诸多命题是会有借鉴意义的。
三、尚武的视听审美价值
素鼓声势恢弘,场面壮观,动势激越,金鼓齐鸣,声情并茂。犹如猎场围猎,沙场对垒,具有撼人心旌的视听觉效果,给人带来阳刚美的艺术享受,因而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四、潜在的文化市场开发价值
由于泉店素鼓自身固有的社会文化价值,尤宜于参与大型的庆典节目,解放后在各次的大型文艺集会中,屡屡荣获殊荣:一九五五年,由老艺人张贤斗整理传授的《五龙二虎逼彦章》参加了陕西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接着又参加“五—”观礼表演,获优秀表演奖,千禧之年,在张江涛、康胜牛、张卫东等人的引导下,素鼓经创意排练,参加了北京龙潭庙会,获铜牌奖,次年又获得了银牌奖。又多次应邀出演山东、山西等省的艺术赛事,同时在全国棋类节,世界攀岩节中都参加了表演,均获美誉,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均录制了专题影视。已取得了相应的社会效果和市场效益,但素鼓这一优秀民间文化遗产还存在着较大的利用空间,它的文化市场潜力还有待于当地政府保护性的开发。
●张卫东——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张卫东,男,汉族,1968年2月生,渭南市华阴市人。1982年,张卫东开始学习素鼓,并在华阴市许多乡镇参加演出。参加了渭南地区民间锣鼓大赛,获得一等奖。
1999年,张卫东被华阴市双泉村素鼓表演艺术团聘请为副团长,主要负责素鼓的排练和编导工作。他排练的华阴素鼓表演手活,眼准,身轻,步紧,打到高潮时全身使劲,脚底生风,气氛热烈激昂,扣人心弦。
多年来,张卫东带领素鼓表演艺术团先后赴京参加了全国第十四届“龙潭杯”锣鼓大赛,获铜奖;由他亲自改编的“十面埋伏”参加全国第十五届锣鼓大赛,获银奖;他还先后应邀去山东泰山、山西河津、河南郑州、四川达州、兰州等地演出,扩大了素鼓的影响力。张卫东现为第三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