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民风民俗质朴厚重,民间艺术丰富多彩。近年来,渭城区委区政府加大对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非遗成果显著。目前,挖掘整理全区非遗项目共计39项,成功申报省级非遗项目10项,名列全市前茅。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非物质的属性而变得更加稀缺,留下的更为珍贵。进入新时代,每座城市都竭力塑造自己的新形象,打造自己的金名片,让大众关注,让人民幸福。城市的存在是记忆,城市的灵魂是文化,我认为城市的发展一定要靠地域特色,我们渭城显著的地域特色就是非遗。来,让我们漫步在北门口,漫步在悠长静谧的小街巷,听这里一砖一瓦诉说渭城故事,一门一窗讲述历史传说。
我们都知道“弄玉吹箫”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两千多年来,弄玉吹笙觅求知音的爱情故事,在三秦大地广为流传,从此,更多的人知道了咸阳,知道了渭城。现实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以此为题材,呈现出一台大型的歌舞剧或传统戏剧,来体现我们的地域文化的积淀,揭示历史,展示未来,那么这项非遗将成为我们渭城的一张金名片,不仅会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更是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令人流连忘返的精神内容,也会为渭城高质量发展加大推动力。
2019年是渭城推动高质量发展起步年,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势在必行。对我们而言,非遗不是附庸或累赘,而是“金名片”,保护传承好非遗,首先能增强我们渭城的文化软实力,擦亮我们渭城的文化底色,有助于我区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的提档升级;其次能保障辖区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在接触地域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增强文化自信。那么如何让非遗成为渭城高质量发展的金名片?
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好的思路,就难以做好任何事业,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在新的形势下,一是要做好城市空间非遗项目展示工作。制定发展规划,住建、文化、财政等部门全力协作,加强沟通,通力配合做好城市空间非遗展示工作。二是要做好旅游产业与非遗体验结合工作。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灵魂,历史和实践表明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也是发展不起来的。地域文化是我们发展的根基,旅游是本质,商业则是辅助,因此我们必须打造渭城的金名片,以非遗项目为依托,培育做大做强一批地域文化产业,加大对五陵原黑陶、陈氏养生酒、桃之夭、皮影等发展前景好的项目的包装力度,建设实地体验场所,扩大宣传和受众群体,让非遗和旅游真正融合发展起来。三是要注重非遗文创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文化发展以人为本,非遗要传承要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政府要统筹制定非遗文创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机制,非遗文创需要具有较强专业素养,了解全套生产流程、具备较强沟通交流能力、掌握策划营销技能、熟悉相关和相近非遗领域、融会贯通跨界学科、多才多艺的多功能人才,需要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集于一体的人才,属复合型人才需求。四是要加大宣传推介和展示力度。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平台、媒体宣传,活动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方式推介,宣传我们渭城非遗项目中的民俗、传说、饮食等地域文化,提升它们的知名度,让它们成为我们渭城亮闪闪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