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68968050 手机:18991995818
邮箱:sxfywang@126.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沣惠南路杰座广场2203
蓝格莹莹的天,黄圪梁梁深,一道道山岚龙脊般挺立在陕北大地上,绵延峥峥。
山的间隙,野风肆意地刮卷着黄土,飞旋地迈过沟沟坎坎。深埋的地脊,灵动的峰峦,衬着粗布厚朴的山人,构成这片土地泥泞中的倔强。随着扎在泥土中的质厚,人举止间都呈出淳土的精气神。
几千年来处于游牧民族和中原民族交相接壤的土地上的人,并没有向外游走和开拓,而是静处着,妥善封存着长久以来遗留下来的文化传承。文化重在吸收和接纳,封闭的空间使民俗风物保存完整。密密匝匝的劳作,恶劣的自然环境却孕育了丰厚博大的地域民俗文化和乐天豪迈的人民。
陕北民俗种类丰富,其中一类就是为世界瞩目的剪纸。剪纸,又称剪花、窗花。它是窑洞窗户上的艺术品,又是女性生活中的精神寄托。她们在屋上寄予祥瑞,又在指尖把心里不与外人道的话,都剪成纸花。原始生命的图腾和寓意通过女性创造而绵延。但在剪纸文化传承里大叔郭宏雄是“另类”的一位。
他是男性,剪花里的婆姨,瞧见有个男人便觉得怪,开始会“嗤嗤”笑,左右传话。可两剪刀行径下去,手间生出了纸花,她们凑过来只剩点头,嘴巴张着说不出话——“一个男人,手竟比女人巧多了!”。
一、“要学就学出个样样!”
郭宏雄,陕北榆林绥德人,1963年出生于县城里一个干部家庭。虽然在灾荒年岁里出生,父亲还是尽量让家里这个男娃娃不挨饿,少受累。父亲工作忙,顾不上家,但还是老常叮嘱他,要好好对待学习,将来能有个出息,把户口从农村转出去。小学成绩还不错,到了中学开始下降,因他对画画日益痴迷。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个公式,他都能连线构图,描成一幅幅简画,画完班里同学就叫好。亲戚家逢庙会要缝个百家帐子供给神,要收集碎绣花布,他就在自己家里翻母亲的烂布头,用蹩脚的针线绣一朵花,再配两颗草。七月十五,家家会蒸面人人,他也凑在锅台前跟大妈搓摩着面团,跟老人捏个雀雀,盘条蛇。平时等上个下雨天他就挽起裤腿跑到河滩旁捏泥娃娃,一排排摆好,等着太阳晒干,但总是等不得便拿回家,泥人基本变样,他便再加点儿水和成泥重新捏,从不嫌麻烦。
学习的时间大都被画画、捏娃娃挤掉了,父亲有次翻他草纸本,背面上都画着很多娃娃,气坏了,叫过来狠狠地收拾:“咱家祖辈上都干些正经营生,你一个男的不好好干事儿,竟寻些女人活儿,像什么样子,你看谁家有这么个不争气的了!”。父亲凶得几天没吃喝,一天,黑了个脸回家,朝他脸上甩了张纸单子,他捡起看,是《绥德县晋剧团招生表》。山西离绥德不太远,文化乡俗也近似,父亲从能转成城市户口的角度考虑,替儿子选了这条路。
郭宏雄12岁入了剧团,简陋的戏台上老师们压筋练嗓,声腔婉转,他试着扯了一嗓子竟是嘶吼,像烂锣鼓响动。他说那一声吼,他就知道自己吃不了这碗饭,于是就想方设法去选了他爱见的门类去了。当时剧团有画布景、做道具的师傅,他就跟人家学画画,涂刷幕布,抠木头。画画要配字,可他的字写出来极丑,把画也糟踏了,他就寻个写字好的师傅教他。师傅在墙上写一个字,他就用指头当笔练习,白天贴着裤缝划拉,晚上在被子头上划。当师傅字与画巨幅幕布撑起来的时候,他也看到了自己以后想做的事,想用功去考美术学院了。
他总说时代不可能什么好事都赶得上,但能寻见这一辈子爱做的事就不容易,很让人高兴,走到哪儿把画画好就行了。1982年,19岁的郭宏雄因为文化课和剧团里的实际招考困难,没有考进美院,父亲想给他找个工作,但正值县文化馆缺专业人才,他就调过去了。
二、“要厚待别人对你的好。”
1982年正值改革开放以后,文化大普查、大抢救活动全面展开,郭宏雄也跟着大家天天下乡,调查乡镇现存文化遗留,宣传国家政策。陕北农村封存完好的宝贵民俗遗产第一次活灵灵毕现在这个小干事面前,他接触到了多样民间文化,剪纸、刺绣、石雕、泥塑、秧歌、腰鼓、民歌等。多年的绘画功底和搁浅的梦想被这些民间工艺点燃。一张普通的报纸被剪纸老婆婆两下就变成了会鸣叫的鸡,会飞的龙,会说话的女子,他举着这些形象仰着头,瓦蓝的天映成底色,长久地痴看。
在田庄,他碰到一个老婆婆王桂英,一个人孤苦地呆在破旧土窑洞里,土石都往下飘,后锅做饭着就会落下来泥沙和墙皮。老人的窑洞窗棱漏风严重,第一次进去家里,老人蜷缩在土炕上,冬日的风掼着往里头吹,窗子上破洞被老人稀稀拉拉补了些纸花,但破得一扇扇随风扑闪。郭宏雄回城里就买了厚纸、涂料,上门帮老人刮墙抹涂料,糊窗子,把灶火用泥抹好,热气能通到炕上。老人看着这个脸被灶灰抹成黑猴的年轻人,默默地淌下了眼泪。她把炕沿下压的剪纸、熏花样拿出来给郭宏雄说,你爱见这些花样是从她婆婆那一代传下来的,你想学就拿回去临摹剪去。因为农村老人没有经济来源,根本买不起红纸,就只能用一点碎纸、烟盒纸、报纸剪花花。郭宏雄后来拜老人为师,每次胳肢窝夹几张红纸就去了,一次次慢慢学。他舍不得用红纸,就让老人剪点花样,他用废纸反复练习。
2006年,89岁的王桂英临终时把自己一辈子留下来的剪花全部存好,她说:“我只给郭宏雄。”
刚参加工作也挣不来钱,只有十来块,但看见剪花老人生活贫困,就给买吃的用的。在吉镇,碰到一个老婆婆杨马氏,一进土窑洞里全是剪纸,各种褪色的、不同样的贴满窑洞。老人早年是被卖在镇子上的童养媳,丈夫大自己二十几岁,是个小军阀头子,她从小受鞭打,怀着个娃娃也被踩坏了,流产后身体再没缓起来。解放后,一个人过活也没再成家,就卖点鞋和鞋垫,或给人洗衣服,帮忙收割挣点钱。她把讨生活外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剪纸中了。老人很多年没有跟人说话了,郭宏雄经常拿点糕点和粮食去看她,她把一辈子受的那些艰难倒苦水一样都说给他听。满窑的剪纸图案,每一个都有故事,父母的惨死、痛苦的婚姻,从少女到老婆婆几十年的事情都被铰出来了,她说:“没了这把剪刀,我不能活。”
夜静了,郭宏雄听老人说着不时揩着泪水。老婆婆一生重合了中国发展多难的时代,又因为有了纸花的寄托,可以坚持活下来。跟前这一墙纸花都是老人的血与泪,也是她灵魂闪耀的精神守望,那些剪花是她自己啊!老人让郭宏雄靠在锅头打个盹,她用拿来的红纸剪点儿花样。等郭宏雄清醒,一土炕的花花,齐齐整整摆着,一夜老人没有合眼,她的诉说唤起了对自己命途的一点点生机。郭宏雄仔细看着,发现里面有好多是娃娃头,鱼身子。
他问老人:“这些都是鱼吗?”
老人说:“人鱼。”
他问:“您见过人鱼吗?”
老人说:“我从来没见过鱼,也没吃过鱼,但总梦见很多鱼,长的都不一样。”
他问:“鱼还长脚着呢?”
老人说:“对着呢,有的还有翅膀哩,能飞!”
一百多条鱼,顺着老人的心念飞跃在土陋破烂的黄泥炕上,郭宏雄看得出神。后来,他看了很多书才知道这是从图腾向祖神转授的图符,老婆婆并不知道,这是渗透在人类族群潜意识的存在,于是郭宏雄开始对剪纸的纹样和符号做图像学的解释。
之后,老婆婆在郭宏雄留下的红纸上剪了一幅长卷,把她从小长成的故事剪在里面,那些遭的罪,遇到的人,都形貌动人。她临死的时候,叫郭宏雄到跟前,她说:“以前老梦见我没怀住的娃回来了,现在我知道他也回不来了。这辈子是没娃娃了,多盼着能有个你这么好的儿子。你留下的纸把我一辈子都留住了,我谁也不恨了,不怨了,也没有遗憾了,我不在了这些东西你都拿上。”
老人走后,郭宏雄真的像儿子一样,在同事的帮助下给老人送葬。在坟堆面前,他把老人的长卷烧了,顺便烧了很多的红纸、一把剪刀,他说老人这样就不孤单了。
三、“实实在在把花剪好。”
文化馆转正的工资是24.9元,郭宏雄把它全部用在了贴补老人上。他走遍了乡镇深沟险滩,到处打问剪花好的老人,但羞于说讨要剪纸,往往看见老人们可怜就一趟趟上门,送点营养品和粮食。老人有时候不好意思拿东西,他就说要不你送我一点你的剪花、刺绣片,老人就把旧的枕头套、手帕甚至脏的围涎,婴儿用过的尿毡毯给他,他也因此寻见了一个能让老人理直气壮接受帮助的方式,他说这也叫收藏嘛!一块钱换一件,工资领下来几天就花光了。
他20岁结婚,21岁成为父亲,但因为天天下乡,家里的事都靠在媳妇身上,他把钱都帮扶老婆婆们了,给家里拿不回钱,夫妻总是因为这个吵架。他总说老婆婆们可怜,他媳妇就说,“我看你眼里只有老婆婆,没有老婆!”
他全力倾注在民间艺术上,对家庭自然没时间照应,女儿出生不久后夭折了,媳妇对她很有意见。他很痛苦,内心也极为爱女儿、爱媳妇,但对剪纸等艺术品也是发自内心热爱,私下偷偷跑到村子上给老婆婆送点吃的东西。父亲看到破碎的家,一再劝说让他彻底放弃这些不务实的剪花营生,正经找个工作,就把他调到县交通局农村道路管理站。去了新单位,仍然撂不下他心爱的剪花、绣花,仍然挣的钱都向外花了。媳妇眼看日子没希望,凑活过了十几年,感情彻底破裂,撇下儿子离开了他。他一方面照顾儿子,一方面还是在把民间艺术当成唯一的寄托,越发想要实实在在的把花剪好。这条艰难的没一个人能理解的路,他一个人苦撑下来。
他在对图腾研究和图谱收集的过程中发现陕北文化人类学的特征。它保存如此完整,很多东西神奇到不能解释:完全没有出过门的北方妇女,手下有江河山川,有莲花神草,有祥瑞灵兽;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手下都是系统的符号学构造;一天专业美院没上过的妇女画画技能堪称大师。民间艺术的宝藏精深,他在每一䦆头之下挖到了比命还金贵的东西。
剪纸最先起源于巫术,人们用来祈福、扫晴、驱鬼、祛病等。年节都在窗户上的剪花,也能反映妇女品行和德操,剪花好赖成为外人对女性的评价标准。剪纸既是民族灵魂栖息的巢穴,也是女子一生全部命途精神的呈现。捧在郭宏雄手里的这些样花,这些剪刀,他越来越觉得厚重和神圣。
除了多样剪花外,他还练习刺绣、手撕剪纸、烧古法熏样、制作纸,对绥德民间艺术做系统整理。在他的努力下,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民间的艺术。他也因此被推举为绥德县剪纸协会会长。多年的努力,他的作品名扬海外,2006年撕纸作品《走西口》成为陕北剪纸形象代表作品,被“第二届国际剪纸艺术节”收藏。2008年《大山神灵》获“中华剪纸艺术传承奖”。设计剪纸邮票16枚,被北京剪纸邮票厂发行。《戏曲花样》获“中国戏曲剪纸大赛金奖”。《扶运》获“中国信俗剪纸大赛金奖。”《窗花》获“中国四花剪纸大赛金奖”。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两旁弯弯的山路崎岖险峻,就在这样的陕北高原里,他的一双布鞋走遍了陕北所有的乡村,访问了400多位民间剪纸和刺绣艺人,发现了像王桂英、王马氏、郝国兰、徐润莲等一大批技艺精湛的民间工艺大师,收集到了400余幅原生态民间剪纸,收藏了1000多件民间刺绣和500多个月饼模,为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贡献了诸多心力。
四、“要把好东西传给娃娃们!”
郭宏雄总说,他是受恩于一大批好的老婆婆,她们太善良了,教了他很多,从为人处事到施恩是福。他说,人活在世上总要相互亲近的,不然人跟人都不交心,不说实话,这辈子有什么意思?老婆婆赐予他的恩德,他提口不忘,却从不言自己为民间艺术交付的巨大代价。他坐在对面笑容慈善,但说的每一句话都坚实豪气,一句顶一句。他说:“要把好的东西传给娃娃们!”,他是中国第一位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剪纸人,他不能把这个钱胡乱花了,要把剪纸传下去,于是他真的去做老师了。
有一些人随着年老会越来越暗淡,但有一些人他们认真对待生活,越活越有劲,好的东西从没有被岁月缩减。郭宏雄从老家拿了很多样花,在陕西省传媒专修艺术学校去做老师,专讲民间剪纸和刺绣文化。他用自己的钱给每位同学买了红纸、剪刀,细致讲解每一个图案的意义。鹊登枝、莲花佛手、喜报三元、鹤鹿同春、五毒图、百鸟朝凤、石榴牡丹、狮子滚雪球等图案都是什么构图,用在哪些场合、表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寓意?他细致讲完再教学生慢慢剪花。他还去其他学校做讲座,他说民间的老艺人陆续不在了,但这是咱民族的技艺,不学就没有后人了。他说只要有人学,他会随时教,全部免费。西安中学里、大学里都有学生跑来做徒弟,他鼓励他们用作品让更多的人知道剪纸艺术的深厚积淀。他还组织女红班,通过让村镇劳动妇女学习刺绣来做产业转化,开发文创产品,为村里扶贫工作出了很多可行的建议。在学校,他鼓励学生们把剪纸形象用做动画,让古老的艺术通过新媒体渠道达到传承和保护,让它更具有鲜活生命力。
剪纸是生命的艺术,只有人和纸亲近了,这些古老的艺术精神才会被感知到。民间文化不存在失旧、过时,随便拿起一张纸,它的生命就能通过指尖故事讲下去。
五、“还好,能拿起剪子了!”
2019年春节,他回乡想把老家存的纹样再拿下来一批,好让学生做形象开发,做文创和微电影。但回家老家后突然跌倒,昏迷不醒,抬到医院后查出是脑出血。儿子第一时间赶到,听闻病情着急地踱步在手术室外。他醒后发现全身动不了,勉强说动动手,发现麻得也指挥不动。他过去了解过一些这个病,知道不扯开劲头康复是会瘫痪在床的,于是他就从手指开始练,在床上也不停地活动,能动到多大幅度就动到多大,忍着疼痛。终于手能动了,他让儿子回去取剪刀。孩子递过来,他握在手上,心扑腾到了嗓子眼儿了,他撑开手指,倒吸了口气,“还好能拿起剪子了!”。儿子说,为了这你也要能跑能跳啊!他坚持锻炼了三个月,真能下地走路了。
他说很多人说剪纸是巫术,其实它寄托了人很多现实的美好愿望,图符里都是好的寓意,人有了希望做事才会有力气。他的身体也是剪纸,往好的寓意里剪,自然身体就会好。
他又乐呵地笑了。
附:创作手记
剪纸是女性生命的呈现,女孩“九岁十岁学纺织”,剪纸和刺绣等女红成为女性主要的闺阁教育,成为女性自身价值的一部分,伴随她们生命的整个过程。
未出阁的青春期女子用手中的刺绣,希冀美好的爱情。巧手是农家女子提高自身价值和吸引人爱慕的重要条件,女性会为自己来刺绣嫁妆。结婚时家里的剪花绣花,穿的鞋、夹袄、盖头、云肩,嫁妆里的绣图案都有讲究。从怀孕开始,孩子是女性对家庭家族乃至社会的交代,是她命运的希冀和寄托,她开始为人母来做准备。孩子的帽子、衣服、围涎、斗篷上会有长命百岁、莲生贵子等祥瑞祝福。日常生活中所有的节俗都要剪花。家里人穿衣、生活用具比如桌裙、桌布、枕套、被单,男人的腰转子、钱褡裢、马鞍垫等都要亲自制作缝制。还有丧葬中的禁忌,棺材上的剪花等,这些无不反映出女性一生对于家庭付出的辛劳。
在这些农村妇女从事了几千年的行当中会出现一位男性,女红手艺精湛,能用心体会女性情感世界,看到女性一生的艰难,发自内心愿意以一己之力帮助她们,怜悯身世之悲,并希望从她们手上把这么厚重的文化传承下来,这本身就是罕见的。在人情淡漠的现在,很少有人再去愿意珍惜他人个体生命的价值,更何况她们都是住在远村深沟里,甚至连名字都叫不上的普通妇女。在世俗利益面前,他也会“傻”到把自己所有的钱,去支付给这样的连自己父亲都看不起的营生。他舍弃了自己的亲情时间,把所有的收入都用到了民间文化保存和传承上,几十年来任何困难他都未曾放弃(哪怕是女儿的夭折),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就是伟大的,慈爱的。
我对他的几次采访中发现,他说话是非常平和的,但用语清晰准确,性格特点鲜明,背后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对民俗文化发自肺腑的爱来作为恒久支撑。我从他的几个人生阶段着手,突出他的语言描写,从真挚的情感立场上来塑造人物形象,用第三人称展现他的故事。用他的话语你定了5个标题来展开文章,用侧面描写也就是从老婆婆、学生等不同的角度展现郭老师的人品和学养。他的话语铿锵有力,平易舒和,通过话语的力量以展现一个小人物在民间非遗保护上付出的心力。
陕北文化是厚重的,以此呼吁更多的人来投入到民间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上来。
作者简介:张瑜,女,1982年生于陕北榆林,文学博士。现为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教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一直用柔软的笔触找寻原乡深汲于记忆的温度,觅到个体与世界的精神溯源。曾出版学术专著一部,文学作品散见于《散文百家》《西部散文选刊》《榆林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