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小学的时候,我就知道在祖国陕北遥远的黄土高原上,有一个革命圣地延安。那时,我就有了一个愿望,要去那里,看延河,登宝塔山,吃小米饭,听信天游。
愿望实现了。那年,我来到了延安,正是阳春三月好时候。
行走在延安的大地,我看到了身边的延河,浑浊而澄黄,一事雕饰,永远天然;我登上了宝塔山,举目四望,周围的群山翠绿欲滴,葱葱郁郁;我吃了小米饭,饭喷香,小米做的汤也喷香;我听到了纯正的信天游,那扯着沙哑的嗓子,头饰羊肚毛巾的老人唱起的信天游――东方红,太阳升……

那穿透长空的嗓音,就像是点燃的烟火,顷刻间冲天而起;又犹如一道闪电,旋即幻成千万条光道,赤红黄绿青蓝紫无所不有,那浸润了我整个童年时代的朴素响亮的声音,清新明快,音色和谐,犹如天籁,让我不由就生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
延安人生性快乐,他们总是那样幸福和甜美,他们心里满满地洋溢着信天游。信天游滋润他们的生活,颐养他们的身心。在延安,一草一木是信天游,一颦一笑也是信天游。信天游就是一种生活,这种生活就是信天游。高兴时唱,痛苦时也唱。高兴时唱,是兴高采烈,是激情飞扬;痛苦时唱,是长歌当哭,是一声叹息。可以这么说,信天游是一个浩瀚的海洋,它有着无比丰富的表现力,但没有那种哀怜怨艾、矫揉造作的作派,只有质朴、自然、清新的腔调,粗糙自然、健康朴实、大胆直白,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乐趣自信,在旋律中恣意宣泄流淌,淋漓尽致。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小米饭养身,信天游养心,信天游是延安人血液里流淌的民族基因,信天游是延安人心灵的密码,是这一方土地上人们的精气神。
延安老人对我说:延安,是一首绵延千年的诗歌,是一部信天游艺术美学,是一种洗涤赏山悦水,是一次千百滋味的宴遇,是一夜乡梦如花的美宿,是一种留住乡愁的守护……
怎么不是呢!在延安,唱信天游别有风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谁只要哼着那旋律,就会有谁跟着唱起来,就立刻形成一个气场,响遏行云,心旌摇荡,让人感受着这一方山水的气韵和这一方土地上人们的情怀。
“我低头向山沟,追逐流逝的岁月风沙茫茫满山谷,不见我的童年。我抬头向青天,搜寻远去的从前白云悠悠尽情地游,什么都没改变。大雁听过我的歌,小河亲过我的脸,山丹丹花开花又落,一遍又一遍。大地留下我的梦,信天游带走我的情,天上星星一点点,思念到永远。”
“上一道道那坡坡,下一道道梁,想起了的那个小妹妹哎呦呦,哎……心发慌……见了面面容易,啊呀拉话话难……”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找哥哥,煮了那个钱钱呦下了那个米,大路上搂柴暸一暸你……”
“这么长的辫子探不上个天,这么好的妹妹呦,见呀门见不上个面,这么大的锅来呦,下不下两了颗颗米,这么旺的星火呦,烧呀么烧不热个你……”
那旋律委婉缠绵,柔和抒情,适于表现喜悦轻快、舒畅的情调,也能表达悲哀、焦急的心情。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听者如醉如痴。
从黄土高原的延安回到江南水乡的常州后,多少次梦里,虚幻境界里常常就响亮起那最为挚朴温婉,深情感人的声音,那声音飘飞着五水汇聚的激流,摇摇曳曳,逐渐加重,慢慢增强,变得深厚而宏亮,绵长而高亢,底气那么充沛,音调又那么熟悉。那曲调熟悉极了。我顿然醒悟,一股热流在我的胸臆间剧烈地冲荡,这不就是原汁原味的信天游吗?
这些信天游满含着劳动的艰辛、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深切感受,犹如是一颗颗珍珠,延安人用情和爱把它们串联了起来,让它璀璨夺目。
我忽然感悟,遥远是可以倾听的。纵然隔着山、隔着水、隔着年代,对信天游的记忆就像是斩不断的流水。倾听遥远,人生的纵深与气势就显现出来了。这时,我心灵的听觉飞越过都市的喧嚣与烟尘,来到了延安。我听到了信天游,那调调,像是直接冲着我的心说话:
“黄土坡(哦),黄土(那个)地,
我们祖祖辈辈生息在这里;
虽然只有矮小的窑洞,迷蒙的风沙,
心儿却紧紧地热恋着你(哎)!”

听着这刚而柔,激越而婉曲,劲烈而舒畅的动人旋律,我深深地陶醉了,顿时就有了会心、快意和心灵神秘的颤栗,我是如啜甘露,如饮春风,心飞神驰。我凭着心灵的感应,头脑里电影般地映现出延河、宝塔山、杨家岭、枣园、养身的小米饭,养心的信天游……
我到过很多地方,听到过不少民歌,延安人唱起的信天游给我留下了特殊的记忆,在我的脑海里是无论如何也拂不去的,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听到任何歌声,只要一闭上眼睛,信天游那咏唱就会在我耳边响亮起来,把我淹没。
十多年过去了,我真想什么时候能再到延安去,去听一听原汁原味的、让我魂牵梦萦的信天游。我坚信,唱不完、听不厌的信天游,由新一代延安人唱起,一定会有更多的一份诗意,将这方融入血液的毫无矫情的歌唱写意成永远的至爱亲情,芬芳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