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鸡千阳,有一座修筑于春秋时代的土台。根据史料记载,修筑这座土台的人名叫燕伋,他每天用衣襟撩土,日复一日便堆成了如今这座有十余米高的土台,为的就是能够望见远方的师父孔子。为了弘扬这种尊师重道的精神,这座土台也被命名为望鲁台。
9月13、14日,以这座土台为名的秦腔《望鲁台》亮相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舞台。来自燕伋家乡的基层艺术工作者,将这段在当地家喻户晓的故事搬上了舞台,两场演出也收获了古城观众的好评。
作为儒家学派的缔造者,孔子首开中国私学之门,将自己的思想广泛传播。史书上说他一共收了三千名弟子,其中有七十二人格外突出,被称为“七十二贤”。 燕伋就是这七十二人中的一位,也是唯一的秦国人。
在燕伋22岁的时候,从老家千阳出发,第一次赶赴曲阜拜孔子为师,然后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并于5年后回到家乡。而在35岁那年,第二次赶赴曲阜,并在鲁地居住5年,系统的接受了孔子的教导和儒家文化的熏陶。到了他58岁那年,因为得知师傅遭丧子之痛,便第三次赶赴曲阜,留住四年正欲返乡又遇孔子逝世,守孝三年后才回到千阳,时年65岁。
在家乡期间,燕伋也像师父孔子那样聚徒传道授业,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也开启了陕西“民办教育”的先河。因为“筑台”和办学,燕伋被后世历朝历代所景仰——唐玄宗封他为渔阳伯,宋真宗加封他为千源候,明朝则追称“先贤燕子”。直到今天,千阳当地还会在“望鲁台”前,举行祭祀仪式,来彰显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秦腔《望鲁台》于今年4月首演,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与会专家认为这部戏人物形象刻画丰满鲜明、思想内涵丰富,与当下重视教育、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编剧构思巧妙,导演风格唯美细腻,主要演员唱功扎实,音乐精彩悦耳,舞美古朴诗意,灯光变化与剧情实现完美融合,希望这部戏能够成为千阳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