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19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摄制组一行来到碑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陈列馆,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腔代表性传承人康少易抢救性记录工程口述片部分进行为期两天的现场拍摄。
康少易,1943年出生在西安梨园世家,国家一级演员,驰誉大西北,享有“秦腔武生泰斗”之称,自幼深得父亲教诲和各位高师面传心授,经几十年舞台实践,悟出了四功五法在于"范"的真谛,悟出了"不像不是戏""太像不是艺",此为戏也的至理,悟出了艺术之道,无外由简到繁,繁能而简,继而精,然达通灵化境者,非几辈人之致力于此是不能完成的。因之,我们应遵循艺术之道以不懈之力,把戏曲艺术传下去。
1982年,他以一出武戏《伐子都》,震惊古城。只见子都身着长靠,足蹬厚底靴,从三张桌子的高台上,一个倒射虎似的翻下,紧接着又是一个五百四十度的挺身翻僵尸,以展示子都自堕身亡的全部过程。这台上一分钟的表演,足用去了康少易十年的苦功。为了这一分钟的展现,他寂寞了十年,痛苦了十年,求索磨炼了十年,这一切都融入他那一串高难技艺中,此时他是一个有魂魄有血性有灵气的完全真实的武戏传人康少易。2008年6月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4月被列入文化部公示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秦腔艺术也一直在低谷中徘徊,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秦腔的武戏在目前更是少得可怜,甚至有泯灭的危险。戏里的许多武打技巧与绝艺表演随着前辈艺人的谢世已经失传了。最后,康老师说:“希望能够在喜欢秦腔戏曲的人群中可以挑选几个苗子,重点培养,让这一优秀的非遗文化可以传承发展下去”。
两天的拍摄工作中,陕西非遗网以完善的筹备计划、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的工作态度顺利完成了相关任务,同时也得益于碑林区文化馆的高度支持与配合。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国之瑰宝。正是由于传承人的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历尽沧桑仍熠熠生辉。由于传承人的这种核心性与不可取代性,将传承人所承载的技艺、经验、文化记忆与教学能力,通过数字化媒介进行保存,是促进非遗传承、加强非遗研究与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文化传统、保持文化多样性的有效方法,这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陕西非遗网坚持保护与传承非遗的初衷与动力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