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非遗网摄制组拍摄记录“秦腔”国家级传承人马蓝鱼。整个记录工作资料收集与影像记录并举,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实践、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对已有文献进行了广泛收集,并将记录成果制作成文献片。此次拍摄记录将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为后人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
秦腔,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Ⅳ-16。
马蓝鱼 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陕西榆林人。曾任西北戏曲研究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陕西省艺术学校副校长,中国剧协第二——四届理事,陕西秦腔研究会副会长。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赴京汇报演出《游西湖》等剧,轰动京城,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并应邀出席了1959年国庆宴会。马蓝鱼让人惊叹的“吹火”绝技,也让她获得 《游西湖》。
2018年5月,确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