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京乐先生
潘京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县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华州皮影戏领军人物,有皮影戏“活化石”之称,因病于2020年8月7日逝世,享年92岁。
潘京乐先生
潘京乐,1929年出生于陕西华县一个贫苦农家,9岁时便帮父耕田、助母绩麻。没读几天书便辍学回家,随堂叔潘宝华学唱皮影戏,求一餐温饱。因潘京乐天赋亮嗓,后来得名艺人刘德娃赏识,收其为弟子,唱功渐露头角,5个月后登台演出就一炮走红,有五月红的美誉。潘老最擅长的是细腻悠长的“碗碗腔”,这种嗓音中略带着哭声的唱腔,跌宕起伏,感人至深。他将200多个全本戏记得滚瓜烂熟,随便哪一出都能随时地唱四五天都不用休息。60多年来,潘老不但唱遍了渭河南北,还把皮影戏唱到了北京、上海、台湾、香港等地,甚至唱到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
皮影戏表演
潘京乐老伴在他40出头就过世了,留下6个儿子。把小的拉扯大,给大的找到媳妇,给儿子们盖上房子,从旧社会国民党老总们的嚣张霸道,到红卫兵的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他都是一个人默默地忍受着,养活孩子,成为生命唯一坚守的信仰。生活的风雨,却成就他著名的“哭腔”。2004年秋,华县有一场在田野里的皮影演出,唱到一半时,秋雨不期而至,潘老汉声音陡然一变,变得沙哑,变得更尖,眼泪也滚滚而落,梧桐树下,晕黄的灯光在雨中氤氲,当场所有的观众声泪俱下。潘老最大的心愿,就是古老的华州皮影文化不会从自己的手上失传。为了让华县皮影摆脱目前面临的“千古绝唱”困境,并使华县能如愿捧回“中国皮影之乡”的荣誉牌,华县政府授予潘京乐“华县皮影传承人”称号。
潘京乐先生
2008年11月,一个阳光很好的午后,老艺人潘京乐坐在门口感叹:“老了,没有给后人留下点东西。”原因是有公司要为他录戏,想留下他最后的声音,但他常常满头大汗,连一折戏都唱不了。陕西华县有这么个民谣,“四喜(魏振业)的花脸,秃子娃的旦,听皮影得叫人忘了吃饭,外乡人到这里把戏看,都想把家搬华县。”潘京乐就是这民谣里的“秃子娃”,不过,娃娃已经不在了。大家都说潘京乐是因为《活着》而闻名的。张艺谋在电影《活着》里,让“福贵”学会了皮影戏这门手艺,而为皮影戏配音的任务,剧组找到了潘京乐。这次出手,让“秃子娃”的名头走得更远了。《东方早报》在一篇文章中说:“潘京乐是关中皮影的代表人物”,现在国内外提到皮影,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一个老艺人,一生都在从事自己喜欢的艺术,可是唯一的目的却是钱!能不辛酸?在他唱戏唱到苦楚时,能不泪下?哭腔能不动人?华县一个爱好皮影戏的摄影师张韬说,“潘老把戏当作生活的发泄,只有唱戏的时候,流泪的时候,他的心情才是舒畅的。而生活又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戏,每到唱苦角时,他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生活的诸般苦楚,于是泪流满面,戏也就更动人。真正是戏人合一。”
有人说,潘京乐最擅长演悲剧,是因为他的一生也是苦难的一生,早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痛失爱子,“他代言了戏中人,戏中人也代言了他。”可以说,潘京乐的一生与戏相依,与戏为命,传统戏剧里所倡导的忠义、良善、敬友等品质在他身上也多有体现。
潘老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