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68968050 手机:18991995818
邮箱:sxfywang@126.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沣惠南路杰座广场2203
10月2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中国青年网主办的第二届“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在济南发布。
本次活动于2020年6月启动,共征集案例近700个,入围初评案例600余个。申报案例涉及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戏剧、曲艺、传统医药、传统舞蹈、民俗等多个非遗门类。活动最终推选出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和十大创新实践案例。
这批“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它们有什么创新之处?让我们听听点评专家们的意见。
2020“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霸王鞭课间操
专家点评:
东门完小地处大理古城,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环境。大理州非遗保护中心支持该小学以“知家乡、爱故土、懂非遗、传文化”的乡土教育理念为引领,将所在地非遗项目引入校园,融入学生的学习成长环境,以乡土艺术之美化育儿童心灵。
自2015年首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以来,该校陆续引入白族剪纸、白族扎染、白族面塑、白族甲马、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白族霸王鞭等非遗项目,其中“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白族霸王鞭”“白族剪纸”已形成常态化教学。
在非遗与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该案例取得了如下宝贵经验:1、乡土教育与美育融合,注重从地方文化挖掘儿童美育资源;2、尊重教育规律,由专职教师将活态传承的非遗转化为适合儿童接受的课程,且与学校主课相衔接;3、非遗教育入脑入心,课上课下同步进行,学习、创作、展演并举,润物细无声地建立起民族文化自信。
河北省滦州市
滦州皮影进校园实践案例
学生练习皮影
专家点评:
皮影戏是一种融戏曲表演与造型艺术于一体的传统艺术形式。与其他地区的皮影戏相仿,滦州皮影也陷入了传承困境。河北省滦州市中山实验学校位于唐山皮影发源地古滦州,其非遗教育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滦州皮影的传承、传播与复兴。
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该校将滦州皮影引入校园,成立少儿皮影艺术团和教师皮影团,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和表演活动,形成学校显著特色。该校多方搜集滦州皮影的实物和历史资料,建成中山实验学校皮影博物馆。其皮影剧团形成了较高专业水平,经常在本地及全国各地参加表演活动,还利用快手等直播平台向公众传播。
该校先后成为“滦州皮影传承基地”“唐山市首批戏曲进校园示范学校”“中国皮影传承基地”“全国第二批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并于2017年成为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理事单位。该校为传承发展滦州皮影做出了突出贡献。
江苏省南京市
“非遗周周学”系列创新课程实践案列
快乐学非遗
专家点评:
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隶属南京市博物总馆,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甘熙故居。该馆陈列了南京100多个非遗项目,其中20多项以传承人工作室的形式活态展现。馆内有多处教学空间,可供青少年游学体验。
该馆围绕本地非遗项目开展多种多样的公教活动,特别是青少年非遗教育活动。每年举办多个非遗展,常年开展配套公教活动。与此同时,还向南京市50多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及职业学校师生派出教师团队,输出内容各异的“非遗周周学”定制课程。
该馆不仅藏非遗、展非遗,活态传承、传播非遗,还形成专业师资团队,研发出一系列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学习需求的非遗课程。2018年,该馆荣获南京市文旅局“最富活力博物馆”称号。该馆较好地把握了非遗的活态特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呈现,值得国内其他非遗馆学习借鉴。
湖北省潜江市
潜江民歌进校园实践案例
合唱团同学和潜江民歌传承人在一起学唱民歌
专家点评:
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第三小学将潜江民歌引入校园,经过六年的探索与沉淀,获得了多样的成果,学校还荣获了“潜江市非遗保护十佳团体”称号。
这一案例有四大特点:一是让“潜江民歌进校园”实践,凝聚了学校师生、民歌传承人、非遗保护者的共同努力,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二是作为一所农村学校,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师资培养、教学交流、实践基地等方面着手,为“潜江民歌进校园”创造有利的氛围和条件,并使之融入师生的校园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了农村孩子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三是在多样化的传承活动中,注重体现时代特色,让参与者受到艺术的熏陶,审美情感得到升华。四是在实实在在的非遗传承行动中,“潜江民歌”不仅融入了浩口三小的课堂之中、融入了师生的生活和行为之中,还通过师生的传唱,让美丽的“潜江民歌”飞入千家万户,让孩子们成了“乡村里飞出的百灵鸟”。
重庆市
铜梁龙舞进校园实践案例
铜梁中学生舞动铜梁龙参加里昂国际领事节展演
专家点评:
铜梁龙舞进校园实践案例,发挥市级和区级传承教育基地的培育示范功能,优选龙舞项目的专门教材,在全区中小学进行整体部署,经过多年推进,做到了校校有舞龙队、班班有舞龙人的普及程度。铜梁龙舞进校园取得普及性的传承成效后走出校园,参加域内各种公共活动,助力铜梁龙舞成为重庆市十大文化符号;参加跨省市和国际文化展演,被广泛认知为中华技艺和中国人精神气质的优秀代表。
陕西省延安市
安塞腰鼓进校园实践案例
在延安精神宣讲团授牌仪式上演出
专家点评:
案例融安塞腰鼓与体育、美育和文娱为一体,编创校本教材,对腰鼓表演的复杂内容进行分类分解、分级分步在适龄学生中传授传承,达到了域内学生“人人会打腰鼓”的普及程度,并在各种展演和竞赛中获得高度评价。学生在个人技能和团队协同中增强了个人自信,同时感受到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了非遗项目抚育人才、增强国家文化凝聚力的作用。
山东省济南市
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实践案例
山东快书
专家点评:
该案例在“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的深入探索实践中,努力拓宽非遗传承途径,打造学校非遗传承阵地,注重培育非遗传承新人。“点单式”服务,形成一校一项、全面开花的非遗教育格局。非遗项目丰富,进校园广泛,普及率高,充分发挥了示范推动作用,提升了非遗的社会影响力。
广东省广州市
广府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
粤剧创想嘉年华展评
专家点评:
该案例选择具有广府特色的非遗项目,联合区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等单位,以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研修作为切入点,以学促教;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培育非遗骨干教师队伍。此外,案例通过开展教学实验课堂教学实践,组织以非遗项目主题的学科比赛,创建广府文化艺术工作坊实验学校(基地),组织展示交流活动,引导师生开展非遗传统美术项目的传承与创新活动。
上海市
沪剧进校园实践案例
浦东新区顾路小学学生表演
专家点评:
上海沪剧院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沪剧的保护单位,从2015年开始将“走进校园”作为重点工作,将沪剧送到学校、与学校社团交流合作等,与各学校共同推进沪剧文化的全域范围传承,传播促传承效应显著。
在实施过程中,请年轻学生“走进来”与把讲座交流“送进去”相结合;在剧目选择上,精心策划、合理搭配,在圈粉青年人上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在推广形式上灵活多样,表演、讲座与交流相结合,名师走进校园,共建基地、社团;还定期举办沪剧表演兴趣班,由专业演员定期为学生教授沪剧专业知识并进行专业的表演指导。
该案例中,沪剧代表性传承人茅善玉等以及沪剧院专业演员们都定期参与到沪剧艺术及沪语知识的普及教育之中。在大城市青少年心中“播下家乡戏的种子”,促进“人人学会听赏戏、班班学唱经典戏、校校学演优秀剧”氛围的形成。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
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
孩子们体验大漈罐制作技艺
专家点评:
该案例的典型性在于将青少年宫这类学生校外教育阵地转化为非遗青少年实践基地,让地方代表性非遗项目有了稳定、长期、可持续的普及教育场所。
景宁县民族青少年宫场所宽敞、功能齐全,总建筑面积有4716平方米,并将弘扬民族文化、推进畲族文化传承作为自身使命,在县文物和非遗保护中心的协同下,让畲族民歌、畲族彩带编织技艺、畲族刺绣技艺、畲族剪纸、畲医畲药、畲语、大漈罐制作技艺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都有了固定的教学实践场所。据称,每年组织开展非遗教学和非遗实践活动30余期,3000余人次参与,目前已培养畲族民歌、畲族剪纸、畲族彩带、畲医畲药等小小传承人100余名。
该案例还将非遗传承人担任青少年宫外聘教师、辅导员这一做法常态化,目前已与20名传承人成功签约,国家级非遗项目畲族民歌传承人蓝陈启等每周末都在青少年宫进行授课。此外,丰富多彩的活动赛事也是亮点,畲语朗诵比赛、畲族民歌传唱比赛、畲族民间故事讲述比赛等,活动覆盖到了全县各中小学。
2020“非遗进校园”十大创新实践案例
山东省胶州市
胶州秧歌、三铺龙拳进校园实践案例
三铺龙拳武术与课间操
专家点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延续传统文脉,核心内容是确保“活态”传承。而使遗产能够“活态”传承的关键因素,是要培养大批的传承新人。
在此过程中,使非遗走进各级校园,结合学校教育的相关需要,融入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同时在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活动的特色实践中发挥作用、彰显价值,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实现整体性保护和生态化传扬的有效途径。
以此观察并衡量该案例,不难发现,这个在素有“中国秧歌之乡”美誉的胶州大地,主要依托胶州秧歌和三铺龙拳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仅实现了全市105所中小学100%的普及率和11万学生练胶州秧歌及三铺龙拳的全覆盖,而且编有专门教材,育有示范品牌,获得过全国奖项,登上了专业舞台。案例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值得大力表彰和推广。
河南省信阳市
信阳皮影戏进校园实践案例
留学生在信阳学院传承基地体验信阳皮影戏
专家点评:
案例立足国家级非遗项目“皮影戏”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建立了专门场馆用于皮影戏的展示、传习、交流;2018年以来,围绕“皮影戏”这一非遗项目深入开展教学、科研、实习实训等活动且成效显著,为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储备了人才。在有效传承皮影戏的基础上,学校通过设计、制作装饰画、剪纸,扩大皮影戏在传统美术领域的影响力;组建创编团队,通过在皮影戏中融合信阳民歌、小调等方式,推动信阳皮影戏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实现皮影戏的创新性发展。
上海市
打花棍进校园实践案例
传习手把手,非遗永传承
专家点评:
该案例将“打花棍文化”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新载体,与“五育”深入融合,研发课程,注重多元评价跟进,有学习借鉴价值,影响辐射力度广泛。传统体育文化大胆创新的实践,对学生的健身育德和非遗项目传承起着积极推进作用。
广东省佛山市
木版年画进校园实践案例
佛山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钟萍老师给学生授课
专家点评:
该校基于学校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优势,科学、系统地研发木版画校本课程,通过深入实施,总结、凝练出值得学校学习借鉴的课程实施方案,让非遗的种子根植于师生心中。学校的非遗传承,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影响深远。
江苏省南京市
南京白局进校园实践案例
白局节目《王瞎子算命》参加国戏杯比赛
专家点评:
案例围绕国家级非遗项目“南京白局”开展相关非遗进校园活动。建立“南京白局体验馆”,为师生学习、研究和交流提供场所;组建专门的教师团队,形成一系列校本教材、校本课程及相关科研成果;在社团基础上,全校范围内培养学生综合表演能力,为白局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鼓励教师创作,形成大量符合学生特点和时代精神的作品,促进非遗的创新性发展;通过参加各级各类演出、比赛,各级新闻媒体报道,扩大了白局的传播范围,助力传统文化振兴。
黑龙江省讷河市
鄂温克族瑟宾节进校园实践案例
改变授课方式
专家点评:
案例将与瑟宾节相关的鄂温克族文化元素如鄂温克族语言、歌舞、体育竞技项目等引进校园,并制定相关校本教材,不仅在校内实现了体验和有效传承,还发挥民族教育辐射的作用,收到较好的社会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整体实施阶段性效果。案例关注到人口较少民族鄂温克族传统文化,让师生在体验、传承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北京市
非遗“云端”教学实践案例
北医附小云端非遗课程
专家点评: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的案例,令人耳目一新。学校及时抓住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网络教育大力发展的有利契机,以自2014年就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为依托,为“宅”家学习的学生和不知如何给孩子辅导的家长,提供了网上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良好平台,开设了网络传播非遗的课程,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大范围地传播了6项非遗内容,还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线上授课、直播展示等非遗传承的现代新模式,有效扩展了非遗传承的广度,提升了非遗传承的速度。
另外,学校分年级进行不同项目非遗传承的方式值得借鉴。它不仅符合孩子们的需求和认知特点,还能以新时代少年儿童喜欢的方式,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更让人们强烈地意识到:新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要“活”起来,就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
传统剪纸进校园实践案例
传承人王生贵为小学生传授剪纸技艺
专家点评:
该项目从2009年开展至今,经历了课外兴趣小组—晚自习兴趣辅导—自习课兴趣辅导—手工技术课—校本课程—校本特色专业课等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并搭建形成了阶梯式的教师队伍,1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该校发挥职业中学的优势,不仅形成了“中职教师—中职学生—幼儿教师—幼儿”这样一条良性的传统文化传承之路,同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非遗特色优势的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生贵所公开出版发行的《隆德剪纸》校本教材,以及编写的配套PPT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在完善非遗教学教材体系以及科学规范非遗课程标准方面,为非遗教育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和参照。
甘肃省徽县
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
学生在马勺脸谱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非遗技艺
专家点评:
该校发挥中职学校优势和独特作用,突出“非遗+职教”融合发展的办学特色,将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传承发展融入中职学校专业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依托课题研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将传统学徒制和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依托景泰蓝和马勺脸谱工艺实训基地等产学研实践项目,将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构建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培养机制和传承人工作室培养模式;让民间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把传统技艺融入职业技能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参照价值的非遗传承人才培养路径。该项目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所开展的非遗教学实践,为中职学校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了有益尝试和探索。
福建省福州市
闽剧进校园实践案例
闽剧互动教学金猴献瑞
专家点评:
有着400多年历史的闽剧是福州本土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一切传统的戏剧形式一样,闽剧历来有着“高台教化”而“劝人向善”的重要作用,在青少年的品德养成中具有独特优势。特别是传统剧目中广泛蕴含的“忠”“孝”“节”“义”思想,对于当今的精神文明建设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也有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而将闽剧演出及普及宣传引入福州的各类校园,让广大学生在了解和欣赏中接受熏陶、培养爱好,无疑具有多重的价值与积极的意义。
换言之,在福州各类学校开展闽剧展演及普及讲座等活动,也是普及传统知识、培养闽剧观众、厚植闽剧土壤、培育闽剧市场的重要举措。因为,闽剧作为舞台表演艺术,能够“活态”传承的主要指标,就是有演出和有市场。要确保演出,就要有好的演员和优秀的剧目;而要拓展市场,就必须大力培养青少年观众。从这些方面去看,使闽剧走进校园,不只是对青少年成长的特殊关切,也是对闽剧保护与和传扬的切实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