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宣传方式。近期,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摄制组策划拍摄了非遗慕课——陕西面塑。
面塑,是指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面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后,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种花、鸟、鱼、虫、景物、器物、人物、动物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面塑起源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证,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的唐代永徽四年( 653 年)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面猪。
《陕西烹饪大典》中记载,唐中宗时宰相韦巨源"烧尾宴"中 的"素蒸音声部",乃一组面塑造型,经蒸制而成。其造型为人像,或手持乐器吹拉弹唱;或身着舞衣,翩翩起舞;上席时以乐舞演奏之章法,安放各自位置,组成一个大型的乐舞场面。赴宴之宾客观赏品鉴之后,再举箸食之,观之欣然,食之惬然,心旷神怡。下至黎民百姓,上自达官贵人,皆乐此不疲。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经过面塑艺人长期摸索,现在的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陕西面塑传承人——张倍源自幼喜爱捏面人,他捏的面人栩栩如生,最大的有1.5米高、用了38斤面,最小的则如绿豆大小,不到50秒就能捏出一个人物头像。张倍源将面人传统技法与动漫元素相结合,并公开面泥配方、刻刀制作工艺,在圈子里颇有名气,被大家称为“面人张”。
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通过对各类非遗项目的推广,可提高全民文化艺术素养的提高、审美水平的提升、精神面貌的提振、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文化创造力的激发。在此过程中,陕西非遗网将一如既往,勇敢地承担起这一光荣的使命,为非遗的传承和全民艺术的普及事业发展增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