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面展示近年来陕西非遗保护成果和发展成就,助力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打造,不断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月11日,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陕西省首届非遗发展大会在西安拉开帷幕,并同步开启首届非遗年度盛典、非遗创新发展对话等四大板块10项覆盖全省的系列活动。
本届非遗发展大会以“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 谱写非遗发展新篇章”为主题,旨在充分展示近年来陕西非遗保护传承显著成果,持续扩大陕西非遗传播力和影响力,激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保护工作者、传播者、参与者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 陕西省首届非遗年度盛典
四大板块10项系列活动
在全省范围持续绽放非遗精彩
4月11日早晨,现代化的陕西省文化馆曲江馆区内热闹非凡。茯茶、剪纸、耀州窑、凤翔泥塑、木版年画、汉中藤编、澄城刺绣、蒲城土织布、唐流彩等10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在此摆摊设点,构成展示与交流的“非遗集市”;不少俊男靓女将从西秦刺绣、澄城刺绣等非遗项目汲取灵感而设计出的精美时装穿在身上,以非遗时尚秀的方式成为流动的非遗风景。而这些仅仅是本次非遗发展大会的“热场”节目。
▲ 非遗创新成果展示
陕西省首届非遗发展大会包含非遗年度盛典、全省非遗工作会议、非遗创新发展对话以及非遗发展大会系列活动四大板块。本着集约、高效的办会原则以及广泛持续扩大非遗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目的,非遗年度盛典、全省非遗工作会议、非遗创新发展对话三大板块,在一天之内于不同地点分别开展;而非遗发展大会系列活动覆盖地域广、持续时间长,其中陕西非遗国潮展览等个别活动将持续至今年下半年。
在率先亮相的陕西省首届非遗年度盛典上,陕西省非遗年度人物、年度典型案例、优秀非遗工坊榜单发布,胡新明、孟树锋、赵筱民、纪晓明、王建领、廉守柱、余泽玲、黄藤、沈建鹏、范燕燕10人荣获“非遗年度人物”称号;中国首部大型驻场观念演出·张艺谋导演作品《无界·长安》等10个案例获评“年度典型案例”;汉中藤编(制作)工坊、汪氏皮影非遗工坊等10个工坊获评“优秀非遗工坊”。
▲ 全省非遗工作会议现场
在当天下午举办的全省非遗工作会议上,陕西省副省长徐明非、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副司长胡雁致辞,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高阳报告了全省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情况,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界的代表作交流发言。大会公布了2023—2025年度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名单,并颁发牌匾。
在非遗创新发展对话活动中,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发表主旨演讲。西安外事学院理事长黄藤、西安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庄莹、凤翔泥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新明等嘉宾围绕非遗连接现代生活、非遗产业化转化、“非遗+旅游”融合发展、金融助力非遗传承发展、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互动交流。
▲ 非遗创新发展对话
为营造全社会广泛关注陕西省首届非遗发展大会的浓厚氛围,全面宣传展示陕西非遗传承保护成果,在接下来的数月间,陕西各地将相继举办陕西非遗创新秀演、陕西非遗国潮展览、陕西非遗美食品鉴会、陕西非遗创新才艺展、陕西五地联合非遗展演展示活动、陕西首届“守艺人”传统手工技艺非遗大展、陕北民歌进京展等10项活动,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对非遗的关心关注,凝聚非遗创新发展新的合力。
▲ 为非遗年度人物颁发荣誉证书
800余万人次关注网络投票
打造陕西非遗新名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陕西历史厚重、文脉悠长,从激昂高亢的华阴老腔,到深情悠扬的陕北民歌,从慷慨激昂的秦腔,到灵动传神的皮影戏,每一处都闪耀着中华文化的璀璨光芒。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陕西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 国风音乐秀《大唐雅韵·钟鸣鼓乐》
本届非遗发展大会不仅致力于搭建非遗人交流互鉴的平台、非遗项目创造展示传承的舞台,也致力于让非遗更好地融入时代、融入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以非遗之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文化之富助推美好幸福生活。
据了解,自本次非遗发展大会各项准备工作启动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热烈响应,特别是3月22日至26日进行的非遗年度人物、年度典型案例、年度优秀非遗工坊推荐评选网络投票,页面点击量达811.99万,总投票数585.86万,投票网民遍及国内各省区市。
除群众参与热情高涨外,非遗发展大会还具有活动引领作用显著、凝聚社会共识合力等特点。以首届非遗年度盛典为重点内容的系列活动,呈现出了凝聚非遗核心、辐射文旅全局的显著特征,反映出全社会对非遗的关注度和关注点,彰显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先进理念。例如,“长安十二时辰”、永兴坊等非遗创新实践案例备受瞩目。更多年轻的、具有行业引领、行业管理能力和现代技术手段的非遗从业者加入保护行列,推动陕西省非遗工作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4项世界级、91项国家级、766项省级项目 非遗大省的深厚底蕴不断彰显
近年来,陕西围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目标,全力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目前,陕西共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名录91项、省级名录766项,国家级传承人78人、省级传承人681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处。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陕西在全省范围大力实施非遗保护传承阵地建设工程,先后建成各类非遗陈列展馆、特色街区(村镇)、传习所等1500余个,设立省级非遗工坊155家(12家非遗工坊入选国家重点扶持序列),西秦刺绣入选全国“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和优秀带头人”名单,胡新明、陈良顺等12名传承人跻身全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西安回民街、永兴坊、咸阳袁家村、韩城党家村更是因为非遗与旅游完美融合而闻名全国。
▲ 非遗创演秀《戏·偶》
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近年来,陕西的文化和旅游工作呈现蓬勃发展态势,非遗保护工作亮点纷呈。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榆林市)、国家级羌族文化保护区(汉中市)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验收,区域性整体保护格局初步形成。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全国秧歌展演以及以西安鼓乐为代表的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让陕西非遗火爆“出圈”。在非遗服务国家重要外事活动方面,横山腰鼓、绥米唢呐、秦腔、陕北民歌以及陕西非遗特色小吃,在“中国一中亚峰会”举办期间大放异彩。陕西在非遗名录体系建设、非遗融入国家重大战略、非遗品牌打造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充分彰显了陕西作为文化大省、非遗大省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