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68968050 手机:18991995818
邮箱:sxfywang@126.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沣惠南路杰座广场2203
马知遥,70后诗人、评论家、民俗学者。文学博士,建筑学博士后。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民族民间文艺委员会委员、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民族学学会东北亚民族文化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员、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天津大学传统村落与建筑遗产协同创新中心副秘书长、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评委、教育部社科项目推荐盲评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选专家委员会推荐专家、天津市社科专家库专家。
摘 要
传统工艺源自乡土,手艺人是维系乡村与工艺的核心。继国家关于“乡村振兴”与“传统工艺”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后,乡村中的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了学界关注的焦点。传统工艺类非遗在发展中的困境仍然存在,传统工艺与日常生活过于疏离、工艺品的批量化同质化生产加剧、手艺人身份转变带来经营和传承的困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欠缺影响到传承人的积极性。增强“一村一品”的理念可以为乡村旅游提供思路,培育和发展非遗文化中介人为非遗保护注入活力。此外,利用网络平台和非遗扶贫空间的建立为传承人和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扩大非遗产品和精神的传播力度和广度;尝试传统工艺与科技的融合追求生态可持续性,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在扶贫工作中发挥功效。总结高校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培计划的保护和利用的经验,提出非遗进校园的必要性,通过高校职业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方式助推非遗传承人的个人发展,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助力。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乡村中的人,伴随着部分传统村落“空心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博物馆式的保护理念被相继提出。传统工艺不应当只是橱窗里的展示品,更应当鲜活的存在于生活中。传统工艺不仅是源自于农耕文明的一种劳作形式,更是承载着乡村丰富的民俗文化。“手工艺是我们这个民族数千年延续不断的造物的文脉,存在于乡土百姓衣食住行日常用度之间,承载人们的审美情感、造物智慧和伦理思想。”传统工艺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切入点,将是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村民就业,传承民俗文化的一个突破口。当下,传统工艺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此依托的乡村都在各自寻找适合的解决路径,手艺人的发展也面临着多样的选择,本文将结合相关田野调查案例,对乡村传统工艺类非遗的发展路径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更加系统的对乡村传统工艺类非遗的振兴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
(一)目前总体情况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见》中对乡村振兴进行了详细的战略部署,并提出了挖掘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的理念;2018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编制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提出“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大力推动农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由此可见,传统工艺在乡村振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乡村特有的品牌,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留在乡村,让空心的乡村充满生机。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传统工艺便开始凸显其影响力,手艺人也在逐渐获得重视。到本世纪初,传统工艺项目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并成为了各省、市、地区的关注对象,传统工艺的手工性及创造性成为目前乡村工艺发展的焦点。目前,学术界对于乡村振兴和传统工艺的研究集中于2018年到2019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乡村中传统工艺的振兴发展问题,有如田家榛、刘春、罗明金、潘鸿飞、王潇、马勇等,关注到了乡村中传统工艺的发展,并对目前所遇到的传统工艺品牌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季中扬、许春燕、吴化雨从特色工艺产品和乡村旅游的角度进行了市场分析;赵安、荣树云从非遗传承人的角度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研培计划的可行性进行的探讨;罗京艳、安丽哲等提到了手工艺品与科学技术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
在国外传统工艺振兴方面,日本多次修订关于传统工艺振兴的条例,并成立了“日本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协会”;法国建立了“手工艺行业理事会”,并对传统手工艺有专门的经费补贴;此外,包括日本的“造村运动”、韩国的“新村运动”、德国的“村庄更新运动”均有提出振兴乡村文化,发展特色产品的理念。在19世纪后半叶西方国家中,约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等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开启了良好的开端,在日本有柳宗悦、盐野米松等人专注与手工艺研究,在中国同样有费孝通、杭间、吕品田等在传统手工艺方面身体力行,并出版了多本相关书籍。
(二)作为非遗的乡村传统工艺的价值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出现。截止2019年,传统美术与传统技艺类入选国家级、省级、市级及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多达上万项,在目前国家公布的前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传统美术与传统技艺类项目达868项,在截止2018年的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数达896人。
以上两张表格仅是对国家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统计,各省、市、县级数目尚未统计其中,传统工艺类项目在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中涉及较多,从表中可以看出传统工艺类项目除2008年出现较大数额增加外,基本保持稳定增长趋势。相关的代表性传承人除2008年空缺外,在2018年出现大额增加,也由此可以看出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引导,使得大量手艺人提升了名录意识,加深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与传统音乐、民间文学等非遗类型相比,传统工艺一直在生产和产生着物质形态的作品,且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商业贸易和经济往来息息相关。因而,作为非遗的乡村传统工艺至少具有着技术和艺术审美两方面的价值。其一,技术价值。手艺人在对原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的过程中,自然的产生一种对原材料和自然景观环境的认知。例如:河南省级非遗项目捶草印花的传承人曾在访谈中告知笔者,她平时最喜欢用老鹳草做捶草印花的装饰材料,因为创作的大量需要,她也对植物的生长环境和性状做了深入研究, 老鹳草喜欢湿润的环境,多生长于草丛中或树林下,适宜在夏、秋两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所以她平时会在夏秋两季采摘后在家中冰箱中存放,保证植物汁液不过度流失。手艺人在对原材料的加工过程中,自然根据创作习惯形成了一套加工工艺,并存在着细致的加工技术要求,这些大多是经验智慧的总结,有些很难用机器所替代。例如:在面塑制作技艺中,前期需要对面粉、蜂蜜及多种化学元素进行配比,用量的不同,以及不同的蒸制和存放时间直接影响着面塑的手感和作品效果,但具体的用量全是平日的经验总结,无法用机器进行替代。
其二,审美价值。郭沫若在论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时写道:“铸器之意本在服用,其或施以文镂,巧其形制,以求美观,在作器者庸或于潜意识之下,自发挥爱美之本能,然其究极仍不外有便于实用也。”徐艺乙教授认为,“民间工艺美术中的绝大部分,都带有较为明显的审美倾向。”谈及审美倾向,张道一教授提出,“审美的作用重在精神,而实用的作用则偏于物质。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能够在工艺美术上得到体现。它不仅在精神上、文化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在物质上、经济上也具有重大的意义。”传统手工艺品一开始的产生只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但随着经济贸易的往来,一部分手工艺品便为了满足人们对造型和装饰的需求发生改变,更加追求艺术欣赏价值,因而手工艺品也呈现出了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工艺品首先是实用物,是在一定的生活条件、场合和环境中使用的,是在这实用的前提下将美物化,将物美化。”传统手工艺者自然会受到从小生长的故土的乡土艺术的熏陶,他的身上便注入了传统的审美思想,且永远不会泯灭,而其中的精神内涵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给人以启迪和联想的作用。徐艺乙教授认为,这一作用,便是这些“美化的物”所带来的民间社会文化知识的教科书的作用。例如:澄泥砚一开始只是为了满足墨汁的存放这一实用价值,但后期又增加了镇纸、搁笔等功能,又由于文人雅士的不同喜好,产生了多种造型样式,例如在砚体上雕刻荷花、祥云、龙纹、翠竹等纹饰,表达身份的象征、品格的追求和对吉祥美好的向往等。
文章来源:《文化遗产》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