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9-68968050 手机:18991995818
邮箱:sxfywang@126.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沣惠南路杰座广场2203
专家介绍:
杨洪冰,男,汉族,中共党员,1967年12月出生,1990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香港公开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现任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专职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 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协会理事、陕西省钢琴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教育委员会钢琴分会委员。
主要学术方向:钢琴音乐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研究。
《陕西老腔皮影艺术》2007、6发表于权威期刊《文艺研究》
传承民间千年不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华阴老腔艺术,是山国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它承载着三辅秦地悠久历史传统,包含了秦人思维潜在的审美认知,倾注了秦人在岁月流变中的美丽情感结晶,其中所蕴含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想象空间是无可估量的。它星秦地人民世代相承、与当地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由于老腔艺术具有地域限制且家族世代相传的独特个性,又多存于民间,历经千年依然保持着原始的文化基因,原始的表演形式又喊、又白、又唱,佐之以原始的皮影艺术和保留年代久远的原始乐器,展演着周、秦、汉、唐英武雄姿。这种返璞归真、充满秦人秦韵率直个性的原生态艺术表现形式,活灵活现地雕刻出黄土高原上秦人早期的群像。时至今日,老腔戏剧的艺术仍然能让现代人体会到古老而质朴的秦人秦风,感受到浓郁的黄河流域的艺术特质。
老腔皮影戏为非真人扮演的“代言体”故事性的小戏,在拟人式的戏剧中,最大的要算“影戏”。关于影戏起源,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影戏史略及现状》中写道:“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秦汉至隋唐皆以其盛。”综观陕西皮影艺术发展史,整个三辅地区均有不同剧种皮影艺术之踪迹,只因地区不同,流传风格各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剧种,究其根本,却同属秦人文化,可谓同源别枝,同出一脉。陕西的影戏艺术品种繁多,自成一体,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在陕曲皮影戏剧艺术流播史上,于秦人秦地中孕育而生的老腔皮影艺术自秦汉以后与世流传,在唐、宋、元、明、清中持续发展,虽历经波折,却也顽强地保持着自我个性,存活于历史文化艺术长河中。诸多因素促使老腔艺术成为保存原始遗风最为典型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表演过程中把说、念、唱交织在同一唱段,尤其是每一乐句的二拍乐节形式,构成一种独特的乐句声腔形态,在全国剧种音乐中极为罕见。
老腔艺术的起源地为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界之处——陕西省华阴县卫峪乡双泉村,险峻无比的西岳华山与之遥遥相望,古驿道蜿蜒而过,此地又是古汉代京都长安粮仓之所在。在《前汉书》、《华阴县志》史料、碑文中详细记载了此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在《华阴县志》及村中耸立的碑文记载:“京师仓又名华仓,京师庾仓,遗址一面依山,三面临崖,地势高敞,形势险要,是一座易守难攻的仓城。”可以想见,两千多年前,就在这个土山上堆放着成百万石的粮食,供应京师。城墙上,站着顶盔贯甲的西汉武士,守卫着这一粮食储备重地。自汉唐以来,这里山重水复、古道蜿蜒,水运、陆地交通又十分便利发达,是西通长安的水陆码头。昔日的忙碌可想而知,船夫撑船,纤夫拉纤,在困苦的劳顿中,击舷而歌,拉纤而应。劳动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满足自我的感情需求。后经历代君主又不断将外埠的船工调迁本地,他们带来的不同艺术与之相融合,形成了老腔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士、船夫、纤夫是老腔艺术构成的主要因素,特殊的环境使河运的船夫和守粮的卫士成为老腔戏的直接创造者,在当地民风民俗的影响下,形成了秦风秦韵、慷慨激昂、雄壮强悍的个性色彩。守粮将士的叱咤风云,船工号子的此起彼伏,战马的呜呜嘶鸣,都统统融入老腔艺术表演中,形成了老腔独有的、最具秦人秦地个性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老腔艺术承续西音秦调的基本结构,不仅在戏剧内容、剧种结构、戏剧唱腔、伴奏乐器中保留了艺术初期的自然形态,更为重要的是老腔艺术保留了秦人勇猛强悍、顽强坚韧的民族个性,是秦人精神的真实写照。
秦文化和秦地秦人有着复杂的辩证关系。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它的发展更不会随着秦国的灭亡而止步,它为中国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文化”在这里指存在于一定时间、分布于一定空间、主要由秦地秦人以及相关人群创造的远古文化遗存。老腔艺术是秦人坚强勇悍的民族性格的历史遗存。秦地民族在长期危机四伏的险恶环境中艰苦图存,代代相继,并形成根深蒂固的“尚武”传统。秦人长久不衰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必然会浸入秦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断强化,使其民族性格逐渐凸显出来。民族,按照斯大林的定义,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了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共同文化的层面则包含社会制度、物质文明、精神追求、价值信仰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内容。一个地域的民族文化一旦形成后,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顽强性和自我延续性。任何一个文化与文化创造都是以一个民族与民族社会的发展为根基的,没有民族社会生活的相关空间,文化创造便无从谈起。古老本原的形态、坚强勇悍的民族风格、崇尚好武的剧情表演,把秦民族长期积淀的核心精神——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经过艺术的世代传承保存下来。
由于流播方式古老而封闭,老腔艺术更多地保留了原始艺术表演方式和说唱音乐的一些遗存模式。由于该剧形成的特殊渊源,因此在老腔艺术表演中很少出现旦角艺术剧目,多以生角来表现。在以生角为主要表演的剧目中,又偏重武打。老腔艺术体现了秦地人民在初期生活中面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与社会环境的恶劣所萌发的不屈不挠精神。强悍、勇气、坚韧、豪迈,秦人的风格特性,沉淀于老腔艺术表演中,秦人刚强的性格,尚武的心态跃然而出。
老腔皮影演出相当便捷,全部演出五个人便可,也叫“五人忙”。每个表演的人员必须身兼数职,吹、拉、弹、唱一一精通,这五人分别为:前手、扦手、后槽、上挡、下挡。前于:也叫前声,“叮本的”,一般坐在戏台左边。眼观剧本,怀抱月琴,担任全戏的唱、白、生、丑、净、旦,还掌握鼓板、战鼓、云锣、堂鼓、边鼓、手锣,兼任指挥,是皮影戏的主角。扦手:又名“签子手”,也叫“拦门的”。坐在戏台前的亮幕正中,负责用竹签操纵复杂的人、马、景物布置和表演,有时也插空帮几句道白,在皮影戏中非常重要,作用仅次于前手。后槽:也是后台,坐在扦手的身后,一手打梆子,一手敲碗碗(又名钟铃)。还掌握勾锣、大锣、马锣、半个铙钹的敲击,是前手的主要帮腔者。上挡:又名“胡胡手”,坐在后槽的左边,除了拉胡琴(二弦琴、板胡)外,还负责铰子、马号、喇叭和半个铙钹的演奏。下挡:也叫“贴挡”,或“择扦子的”,一般坐在戏台的左边,主要任务是安装皮影,协助签子手操作,另外还掌握惊木、喇叭,空闲时也要拉二胡。
“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一古语所形容的皮影艺术的空白只有老腔皮影才可做到,才名副其实。外地的皮影戏,前手和扦手往往需要几个人。前手和扦手由一人身兼,华阴老腔皮影独此一绝。老腔艺术的唱腔为板腔体结构,常用板路有慢板(一板三眼,有八个板头)、流水板(一板一眼,有四个板头)、飞板(两个板头)、滚板(又叫滚白,有长短之分,无板无眼)、哭板、走场、花占七种板路。各板又有花音、苦音之分。其唱腔显著特点为:一、老腔唱腔旋律刚劲激昂,有一种磅礴豪迈的气派,善于表达激昂、慷慨、悲壮的情绪;二、拉波(又有花音,苦音之分和喊腔),当演唱者表演到曲子末句的后半句时,全舞台人合唱,托腔,犹如江河上的纤夫拉船时所喊的劳动号子,此种唱腔特色是用来帮助角色演唱结束时加重感情的一种外援。表演时,即使主角已经下场,这种一起一伏,充满情感的悠扬拉腔还在舞台上绵延。音乐把演员非语言所能表达的感情,完全由帮腔者作了淋漓尽致的补充,无限伸展了艺术的想象。此种艺术表现形式惟老腔独有。
老腔影戏传统剧目共有一百多本,至今流传的台八十余本。在剧目表演上,老腔戏主要继承沿用了影戏传统剧目,其中历史性题材的剧目数目居多,尤其是武打戏最为著名,约十之八九剧目内容主要表现为古代武打场面,其中多取材于《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说唐演义》等历史小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取自《三国演义》的剧目最多,有《火烧赤壁》、《收姜维》、《定军山》、《出五关》、《长坂坡》、《取四郡》、《取长沙》、《取四川》、《取东川》、《江东招亲》、《泗水关》、《战马起》等,约占剧目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老腔戏演出的民间故事戏以及新编现代题材戏很少,只有《隔门贤》、《俩亲亲打架》等。
陕西剧种的音乐有两个关键的特性音:4和7,但同一曲谱的演奏效果会因乐器和演奏方法的不同而大不一样。在老腔艺术音乐中,这两个特性音伴随着月琴、板胡和堂鼓、暴鼓的和弦齐鸣,紧紧萦绕着枣木拍板的“领、催、拉、带”,其韵味恰巧与老腔善于演出“三国”、“列国”、“封神”英雄故事相吻合,拍板的玉振金声,结合主音5的连绵不断,4、7特性音的频频运用,把听者带入一个风疾草狂、天高地阔的北方,感受到昔日英雄立马横枪、仰啸苍空的气魄。4、7这两个青发挥使得老腔板腔更加苍劲有力。正如清人严长明在《秦云撷英小谱》中说:“至秦中,则人人出口皆音中黄钟,调入正宫。叩律传声……激流波,绕梁尘,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风云为之变色,星辰为之失度。”老腔因受剧种和流播方式的限制,保留原始风貌的成分多于其他剧种,也鲜为人知。老腔戏剧种的音乐特点绝非其他剧种所能比拟。
老腔经岁月的变迁和改制,现通常为真人舞台表演和皮影艺术表演两种不同方式,但仍以皮影艺术为主要表演方式。老腔艺术在表演历史故事中,在演绎复杂的剧情和音乐时,其以简御繁的形式常常能使故事得到透剔至深的表现。老腔艺术为封闭式的家族密传戏剧,且地域性极强,剧本从不外传,剧种的特殊渊源以及封闭的家族式传承模式,形成滞后、封闭的状态,不利于传承和传播,从而严重影响了老腔艺术的良性发展,阻隔了优秀传统艺术被人认知的途径。回顾老腔艺术的坎坷之路,因其保守不外传,至清朝道光年间几乎中断,仅幸存数位老腔艺人。在1928年,老腔艺术痴迷者苦于得不到传授和剧本,发生老腔唱本被盗抢案,后陆续出现了异姓门派,同时随着张氏家族的繁衍分支,唱腔风格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但其粗犷大气的风格更加鲜明。这种保守的局面被打破后,老腔艺术开始步入较广阔的发展天地,又经屡次群众文化活动的推动,老腔艺术日益深入人心。
陕西老腔艺术作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由于地域、传承模式的占老与封闭,使其很少受其他艺术剧种的侵扰,表现形式、音乐结构、唱腔表述、传承模式无不显露远古遗风,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热爱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