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传统美术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六批Ⅶ-49
申报人/申办单位:西安市长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自古以来,长安区当地百姓都有祭祀神灵习俗,以祈求平安、风调雨顺。由此产生了以塑像为业的手工艺人,经过代代相传,衍生出一种民间技艺——长安泥塑。
长安泥塑技艺,可追溯到清光绪初年,当时长安王曲镇新庄人刘建勋、刘建东兄弟,其祖辈以给庙里塑神像为生,在陕西关中、甘肃一带很有名气。其子刘学良先生(1913—1994)继承父业,不断潜心研习,十六岁时技艺非常精良,他做的土地爷、灶爷、菩萨、关公、二十四孝等人物及动物,虫鱼鸟兽等在西安市很有名气。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长安郭杜镇周家庄人苗春生师从于刘学良先生,成为长安泥塑技艺第三代传人,目前该技艺以传承四代,历经一百四十多年历史。
长安泥塑,是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技艺。以当地红黏土为材料,通过艺人手工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每件作品在塑制前,艺人都要经过构思后,还要经过采土、和泥、搓、揉、抹、塑、捏、雕、贴、滚、蹍、按、剪、晾等十余道工序,每道工序又包含有若干道子工序才能完。
艺人在长期创作实践中,还根据人物不同质料衣服衣纹以及衣纹随人体变不同总结出“衣不伤体,二不肿脸,三不鱼刺”“绸子软,缎子光,破碎衣纹布衣裳等口诀”。人体和面部比例则分别遵循“立七坐五盘三半,一手捂住半个脸”和“三停五眼”的要领。
需注意的是塑成后,需陈放在室内通风处阴(晾)干。忌在日光下晒干,否则会发生开裂。
长安泥塑造型夸张写意,显现出民间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其制作材料就地取材,题材内容都是当地风土民情为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每件作品,既可单个成型,也可组合成套,具有灵活多样的特征。
长安泥塑完全采用传统手工制作,作品再现了上世纪初至五、六十年代农村的劳动生活及民俗活动场景,对了解当事名风民俗提供了参考资料,具有民俗价值、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