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三批Ⅲ-45
申报人/申办单位:榆林市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在榆林市城西的芹河乡前湾滩村有一个庞大的庙宇群,叫保宁寺。寺中各种祭祀活动中最为壮观的是保宁堡老秧歌。
保宁堡老秧歌原叫“社火”,也叫“踢鼓子”,主要用于谒庙祀神。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集谒庙祀神、沿门子和演大场为一体的老秧歌。
保宁堡老秧歌的演职人员来源十分独特,有“神点孝力”和“许愿孝力”两种,且演员均为男性。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为神点要演员的固定日子,十一月十五日神点演员和许愿演员到保宁堡进行秧歌排练,大约在十二月十五日结束。
这是学秧歌阶段。从第二年正月初二至正月二十三为演秧歌阶段。正月初二秧歌出行前和正月二十三回堡时都要举行谒庙祀神活动,其他时间每天白天沿门子,晚上演大场。从神点演员到学秧歌、演秧歌,历时长达五十五天之久。
保宁堡老秧歌的角色主要有拨浪鼓2名,日照(伞儿)2名,火蛋2名,踢鼓子12名,包头14名,蛮婆蛮汉各1名,毛猴地方爷各1名,共36名。服装、道具、步伐严格保持着传统特色。
保宁堡老秧歌在发展的过程中以保宁堡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保宁寺龙灯社区文化共同体,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保宁堡老秧歌已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