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编号:第五批Ⅰ-33
申报人/申办单位:旬邑县文化馆
石门爷(扶苏)传说作为民间一种口头文字,广为流传在旬邑当地。其主要内容以秦始皇长子扶苏在旬邑的起居生活为题材,紧密切合历史的史料,讲述了秦始皇驾崩,召扶苏回咸阳“继位”。由于秦始皇驾崩奸臣当道,朝廷多变,竟在扶胡亥继位,假借圣旨传旨,先到咸阳为君,后到咸阳为臣,扶苏从蒙到咸阳路途遥远,人车马到旬邑界,只听咸阳胡亥登基炮声大响,扶苏想继位无望,沿秦直道至旬邑境内,在“石门山”一箭定终生,过起了隐居生活,在当地娶妻生子,当姑爷,为人忠厚,嫉恶如仇,为民除害等与当地民俗礼仪,生物属性,人文景观息息相关的传说,引人入胜,催人泪下,代代相传,具有一定的公法警示和教育引导意义。
在旬邑当地的清源、土桥、城关、石门、后掌、丈八寺及中部塬区均有石门爷(扶苏)传说版本,广大人民群众在田间地头,农家炕头,村庄院落广为流传关于石门爷(扶苏)《求雨俗》、《一箭定终身》、《两女寨故事》、《骡子不出驹来历》等,又浓郁的神秘传奇色彩,通俗易懂,感人之深。
石门爷(扶苏)传说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体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爱憎分明的审美情趣,人生价值,历史观,阐述了诸多健康向上的民族浪漫色彩的民间故事,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学和历史研究价值,科学价值和保护价值。
长期以来,石门爷(扶苏)传说作为当地一项重要的文学传承和保护项目。清代康熙、乾隆、同治出版的《三水县志》(旬邑县旧称),有关石门山文字中有“上有扶苏庙,相传为秦太子扶苏授国典三物处”记载。乾隆淳化县志同样在有关石山川,记述中叙述“旧志石门山在县城北十里”亦称石门山,相传始皇公子扶苏赐死处。石门山有扶苏坟墓,出土墓碑,建有扶苏庙,在旬邑当地的好多地方都建有石门爷(扶苏)的庙宇,供当地人民群众朝拜和求雨等。同时,出版的《旬邑民间故事》有关石门爷及扶苏庙等内容。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旬邑县把石门爷(扶苏)传说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进行了详细的挖掘整理加以保护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