郃阳提线木偶戏(合阳提线木偶戏)
一、简介
合阳提线木偶戏,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合阳提线木偶戏是合阳县独有的古老地方剧种,民间俗称“线戏”“线猴”“线胡”或“小戏”,1957年后为了和搬上大舞台由人扮演的大戏相区别,一度曾称为“线腔戏”。它的音乐、唱腔、道白、偶人造型及舞台艺术都别具一格。
二、基本内容
陕西合阳提线木偶剧是最古老的木偶剧种之一,偶人通高80--90厘米,全身各部位均可活动。系线根据角色的不同,提线少有四、五根,多 有二、三十根。通过线戏艺人巧妙地运用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技巧使木偶做出各种复杂的动作,可以自然地作卸帽子、脱衣服、搬椅子、抡杆子、单双闪官翅等特技动作。因属提线木偶表演,称为线偶戏,又称线猴戏,线胡戏。陕西合阳线偶自成一家,偶头、雕饰讲究,动作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线腔音乐旋律是非常独特的,以合阳地方语言为基础,它的弹高亢激越,主调悠扬婉转,柔和细腻,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合腔艺术风格。
陕西木偶戏又叫小戏,或名“傀儡”戏,流行于关中西部,是一种独特古老、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诞生于距今3000余年的西周时期。木偶的纵手法大致可分为提线木偶、布袋木偶和杖头木偶。木偶戏的唱腔以秦腔为主,众人根据唱腔和道白,充分发挥木偶 轻便灵活的特点,在有限的空间里,演出丰富多来的剧目。木偶由一人或数人操纵,操纵者不登台,在幕后操纵和说唱。
木偶戏的作线有几根,主杆置于偶人后背中部,掌握身的前后仰俯;侧杆两根,分置于两臂,掌握两臂及手的动态。演员表演时,以左手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掌主杆,作木偶人的躯干;又以拇指,食指捻动左侧杆作偶人左臂;右手掌右侧杆,作偶人右手。如果一名演员同时作两个木偶,则一手掌一偶人,拇指和食指兼顾左右手动作,这要求有佣熟的技巧方能胜任。 木偶人的头部以泥土雕塑,干后彩绘成生、净、丑、旦 等各类角色,颈部用铁丝与偶身相连,偶人躯干四肢以木刻制,偶头和偶身可以相互搭配,便为不同的角色。木偶表演动作丰富,尤其手的动态,可细腻地表演出人物的各种情态,能表演开合扇子、撑伞、拿书、写字、斟酒、 烧香点烛、射箭、舞剑等。它的唱腔、剧目、服装、表演等 方面均与秦腔程式相同。因此,能演木偶戏的人也能登台演秦腔,尤其生、旦、丑的表演,仍保留着秦腔的古老动作。
三、历史渊源
合阳提线木偶戏俗称“线戏”、“线胡戏”或“小戏”,它的音乐、唱腔、脸谱、偶人制作均独具一格。起源时间无确切的文献资料,据传“始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据1961年陕西省剧目工作室调查,清光绪年间合阳就有72家线戏班社,且流布到相邻的朝邑、澄城、大荔以及山西的芮城等地。1952年成立“晨光线剧社”,即今“合阳提线木偶剧团”,在民间尚有5个线戏班社。2006年4月列入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合阳线戏有自己的一套脸谱,偶头制作工艺应该是与剧种的发展同步。过去偶头制作者不在戏班内,戏班艺人“农闲演戏,农忙种地”,农忙时订做新偶头,并将原有偶头送去重新上彩,称为“粉头头”。此种方式延续至今。